事业的伟大,既在成就的辉煌,也在过程的壮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关注民生改善,立足国情实际和现实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922年7月,党的二大宣言提出设立工厂保险、保护失业工人等主张,1931年1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颁布,专章规定社会保险内容;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新中国首个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政策性文件《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化解了灾民与失业工人的生存危机,1951年2月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为新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对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作出部署,党中央文件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始终贴紧民生之盼、民生所需,对社会保障进行积极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社会保障进入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目前,我国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十三亿六千万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成功建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框架全面构建完成。从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到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从建立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制度,到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从不断强化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三位一体”功能,到不断加强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工伤保险制度建设,从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基金战略储备制度、社会保障基金监管规制和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到扎实开展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社会保障领域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重大举措,填补了制度空白,使人民群众都有了更好制度保障。
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围绕全民覆盖、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通过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精准推进重点群体参保,我国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持续扩大。2012年至2024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7.88亿人增加到10.73亿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从1.52亿人增加到2.46亿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从1.9亿人增加到3.04亿人。全民医保近年来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5%左右。这些社会保障制度在各国同类计划中都是覆盖人数最多的,汇集起来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待遇水平稳步提高——我国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建立实施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有效改善了广大群众基本生活。2012年至2024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翻了一番,6次调整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全国最低标准,全国失业人员月人均失业保险金由707元提高到约1900元,全国工伤职工月人均伤残津贴从1864元提高到约4000元,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全国统一标准从40多万元增长到100多万元。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保持着相适应的关系,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化解经济风险,得到实惠,更好分享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我国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使社会保障基金征缴管理工作更加规范,资金渠道拓展,基金规模扩大,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央和地方政府持续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改革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开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投资运营,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与2012年相比,除失业保险外,2024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总额增长都在1倍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职业)年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2012年合计结存3.8万亿元,2024年结存18.35万亿元,增长3.7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7%提高到13.7%。我国社会保障的家底更丰厚了,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强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秉持“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基本理念,遵循“合法、便民、及时、公开、安全”原则,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服务。从中央到省、市、县、乡镇(街道)的五级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和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并延伸到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制定和完善社会保险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完成“金保工程”二期建设,建成全国联网运行的社会保险基础信息库、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信息系统等平台。截至2024年底,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已开通90多项全国服务和1000余项各省市属地服务,方便了群众社会保障事务的跨地域通办、一网通办;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近13.9亿人,超过10.7亿人同时持有电子社保卡,在办理就业服务、领取养老金、就医购药等100多项业务基础上,逐步向金融服务、交通、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居民服务“一卡通”拓展。政府网站、移动终端、自助终端服务和窗口办理等多种渠道进一步畅通,简化程序、清理材料、压缩期限,开展就近办、线上办、快速办,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
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坚持”科学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成功经验,深刻回答了社会保障事业由谁领导、为了谁、发展目标和原则等重大问题,为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政治保证,体现制度优势的厚度,表现在党的创新理论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科学指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定向领航,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人民至上是价值追求,彰显民生公平的温度,表现在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奋斗目标,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社会保障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制度引领是重要保障,凸显顶层设计的高度,表现在围绕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等目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建人人享有、以保基本为原则、满足多样化需求、长期平稳运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坚持与时俱进是根本动力,展现改革创新的力度,表现在紧跟时代步伐,坚持试点先行、由点及面,不断破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基本原则,折射发展节奏的适度,表现在既积极担当、主动作为,又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统筹需要和可能,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水平确定保障模式和待遇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稳定可持续的民生保障。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成就和经验中汲取智慧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推动社会保障事业行稳致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