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为深入推进企业公益与乡村振兴课题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教授带队赴浙江杭州、湖州开展企业公益与乡村振兴专题座谈会及相关调研活动。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西北大学教授席恒,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鲁全,学会社会救助分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左停、四川大学教授张浩淼,学会社会救助分会理事、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冯朝睿,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山西医科大学讲师王海漪、西安石油大学讲师祝毅、湘潭大学讲师范世明,以及清华大学博士后赵普名,浙江大学助理研究员袁晶等参加会议与调研活动。杭州市、湖州市有关领导与调研组进行了交流。
	
在蚂蚁集团召开座谈会
在“企业慈善报告发布会暨企业公益与乡村振兴”座谈会上,来自浙江省民政厅、杭州市民政局等政府部门负责人,以及浙商总会、蚂蚁集团、阿里巴巴集团、腾讯集团、传化集团、浙江海亮教育集团、浙江九阳集团、宁波方太集团等企业代表相关负责人约30人出席会议。学会秘书长鲁全教授和浙江蚂蚁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黄庆委分阶段共同主持座谈会。浙江省民政厅、杭州市民政局负责人参与调研座谈会。蚂蚁集团资深副总裁、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彭冀捷和郑功成会长做了会议总结。
	
郑功成讲话
郑功成在致辞中指出,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背景下,企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肩负着重大责任,不仅要继续创造财富、做大蛋糕,还要发挥自身优势、持续创造社会价值,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和走向共同富裕大局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他接着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短板在乡村,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在农民,希望与会者能畅所欲言,深入探讨两大议题:一是企业如何有效参与乡村振兴,二是企业慈善如何通过创新途径,更好地融入国家共同富裕的大局中。
会议首先听了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与蚂蚁公益基金会课题组组长、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杨方方发布的《中国特色企业慈善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企业慈善已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顶梁柱”,并呈现出多模式、多维度等特点。其发展路径已从早期的个体化、组织化,逐步扩展到企业化、市场化和生态化,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慈善生态链。她进一步指出,现代企业慈善具备系统性、内生性与战略性三大特征,慈善家的成长路径也正从传统的“富而仁”向“仁而富”转变,并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模式。同时,报告也指出了当前企业慈善面临的分化、分离与两极化挑战。一方面,存在“道德绑架”现象,一些优秀企业的慈善行为未得到公正认可;另一方面,高调行善者又面临“枪打出头鸟”的舆论压力,形成了道德苛责的环境。报告最后还对蚂蚁集团在慈善领域的创新实践进行了深度剖析。
座谈会上,浙商银行原董事长、浙商总会副会长兼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陆建强指出,金融应从社会价值的视角进行重塑,倡导通过金融科技解决社会问题,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创新金融功能,从而将财富价值有效地转化为社会价值。阿里巴巴集团公益副总裁、阿里巴巴乡村振兴基金总经理王威分享了阿里巴巴过去八年的实践,强调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不仅需要资金,更要发挥自身能力,从产业、人才、科技、民生四个维度系统推进。蚂蚁集团乡村振兴部副总经理曹为平从助力乡村振兴、定向帮扶和共同富裕三个维度,详细介绍了蚂蚁集团的实践探索。腾讯SSV为村共富乡村高级项目总监王晓雁介绍了腾讯“为村共富乡村”项目在乡村经营人才培养与数字化服务方面的探索。传化集团品牌与公共事务部总经理、传化慈善基金会理事兼飞龙秘书长王飞分享了传化集团在乡村振兴中的可持续公益实践,并提出“政府主导、企业驱动、村农主体、公益赋能”的基本原则。浙江海亮乡村教育振兴基金会秘书长代雅洁聚焦乡村教育振兴领域的实践探索,形成了政府、企业、基金会三方互动的模型。浙江九阳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黄晖阐述了九阳作为国民品牌,在传承与创新中践行社会责任之道。宁波方太幸福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金忠耀介绍了方太“商业向善”的理念及其独特的社会公益方式,将方太打造成一家伟大的企业,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蚂蚁集团可持续发展部副总裁、蚂蚁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王晓晶认为企业在助力乡村振兴时,数字化工具与传统文化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是两大关键驱动力。与会者就企业慈善、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与讨论。
蚂蚁集团资深副总裁、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彭冀捷对调研组一行及与会专业人士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与会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为企业公益如何实现做大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探讨。她认为,企业慈善要实现从“企业公益”到“企业受益”,再到“社会共益”的价值升级,从而汇聚成强大的社会向善力量,产生深远影响。浙江省民政厅厅长佘新荷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企业做慈善正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并将慈善理念深度融入产品、服务乃至整体发展战略。她强调,慈善并非简单的投资,其生命力更在于持续的创新,并希望学界能为浙江省的企业慈善事业贡献更多智慧,帮助政府部门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与支持。
郑功成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实践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社区慈善,是根基所在,是汪洋大海,只有社区慈善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才能发展得好,中国需要自己牢靠的根基,不能简单照搬欧美模式。二是企业慈善,与欧美慈善更多依赖个人捐献、企业只需守法合规不同,中国企业构成了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主体,这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及国有企业扮演的角色密不可分。中国的企业在创造社会价值方面的觉悟与境界超越了西方企业的标准,始终服从国家全局、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必须首先夯实社区慈善的根基,发展好企业慈善,两者均须深深植根于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他接着指出,乡村振兴关乎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共同富裕大局,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意义超越传统慈善范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创新,而企业也需要立足并发挥自身的核心能力,才能事半功倍。同时,乡村振兴是共创共益的事业,任何单一主体都无法独立完成,需要政府主导、企业贡献、社会参与,最终形成共创共益的新局面。他还强调,浙江是我国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杭州的企业在参与慈善公益与乡村振兴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贡献,希望总结好经验,凝练出规律,为更多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与会人员合影
调研期间,在湖州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调研组一行还专程前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最早明确提出“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安吉县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实地考察了小瘾·半日村、深蓝公园、余村村和“两山”合作社,详细了解了当地乡村振兴的多种业态、村民收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以及“两山”理论的实践成果。
	
调研组一行在实地考察时合影
	
安吉县实地考察乡村振兴项目
随后,调研组一行在安吉县人民政府召开乡村振兴专题座谈会,听取了湖州市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安吉县政协和县发改委、农业农村局、林业局、文旅局、人社局、水利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安吉县山川乡、孝丰镇、孝丰镇夏阳村、灵峰街道、灵峰街道城南社区等负责人,以及奇梦岛、文岱高空运动、白茶协会等企业代表的情况介绍。调研组一行和与会者围绕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人才引进、业态发展、村民收入与乡村治理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安吉县座谈会
郑功成在座谈会上指出,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对乡村振兴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安吉县作为“两山”理论发源地和乡村振兴先行者,取得了巨大成效,发挥了榜样作用。他接着指出,乡村振兴的目标指向就是乡村现代化,即农业现代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和农村治理现代化,而安吉的成功实践表明,这一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基于此,他总结了五点深刻启示:一是理念优于制度,制度优于技术。没有先进的理念,不可能设计出合理的制度安排;没有合理的制度安排,再优良的技术方案也很难发挥功效。安吉的成功,正是“两山”理念指导实践并取得成功的典范。二是以人为本,人才是关键。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安吉重视人才和引进人才,把原乡人、返乡人、外乡人融为一体,尤其是为青年人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是安吉各种业态兴旺发达进而带动整个乡村振兴的关键。如深蓝公园作为青年创业的样板,将一座普通小山及废弃用地打造成了吸引众多游人游览并获得美好体验的景点,就是青年人才创意的结果,山还是那座山,但已经充满了灵气与美感,说明事在人为。三是因地制宜,尊重自然。乡村振兴要保持乡土本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通过对安吉的考察,发现此地不似其他地方 ,人工痕迹被尽可能淡化,因为“人造”不等于“人文”,对自然原貌的尊重至关重要。四是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多方共创。乡村现代化不能停留在“一家一户”的零散状态,而必须建立在土地规模化流转的基础上,这需要政府的主导与市场的引导相结合。五是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激发企业活力。企业和企业家充满创新精神,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得以最佳发挥。他进一步指出,面向未来,乡村振兴既要遵循一般规律,更要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实事求是,因为中国的治理复杂性决定了政策“一刀切不行、不一刀切也不行”,从而需要更稳健体制和更成熟的机制,为企业和老百姓提供更清晰的预期。
此次调研活动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课题组启动《企业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计划后,继云南专题调研活动后开展的第二次专题调研活动。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