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2025年10月31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浙江省民政厅、杭州市民政局、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支持,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杭州市余杭区民政局、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仁和街道办事处、杭州市余杭区慈善总会承办的全国社区慈善实验项目交流会暨社区慈善领航者第二次培训会在杭州举行。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浙江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佘新荷,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技术生态部负责人李哲,杭州市民政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郑要志,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振伟,杭州市余杭区慈善总会陈云水,杭州市余杭区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一级调研员丁银华,以及来自慈善学界、慈善业界和社区慈善工作者代表110多人出席会议。我会会长助理、慈善分会常务副会长彭建梅和慈善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谢琼分别主持上、下半场的会议。
	
郑功成致辞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致辞中指出,本次社区慈善实验项目交流会是学会为了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促使社区慈善更好发展的具体行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对“十五五”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也是我国慈善事业未来发展的根本遵循。《建议》明确提出了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标任务,确立了促进和规范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基调,厘清了公益慈善政策的目标指向,而促进与规范是一体两面的两个重要手段。促进发展是首要的任务,而规范是为了促进公益慈善事业更好地发展,是要将公益慈善事业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四中全会精神,不能将规范与促进割裂开来,更不能将规范与促进对立起来。我们需要充分肯定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价值与有益功能,需要充分肯定公益慈善组织与工作者的主流价值与社会贡献,这是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他表示,在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进程中,社区慈善是最能广泛动员群众并得到群众认同的慈善形态,也是传承由近及远、亲友相济、邻里互助等中华传统慈善文化核心价值的最佳载体,从而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根基所在。促进慈善事业发展,首先要着力促进社区慈善大发展,学会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合作推进社区慈善实验项目,就是想为促进我国社区慈善发展提供源自实践的理论依据。经过近二年的探索,己取得了初步成效,“立足社区、动员社区、服务社区、提升社区”十六字方针得到了体现,相应的机制在建立,可供复制的经验在积累。他强调,浙江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和慈善事业先进地区,能够为全国提供有益借鉴,希望与会者互学互鉴。他指出,只要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公益慈善事业在“十五五”时期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更好的发展机遇。
	
佘新荷致辞
浙江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佘新荷在致辞中指出,浙江已构建起“政府主导、资源下沉、多方参与”的社区慈善体系,并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支撑。她指出,浙江的社区慈善体系建设主要围绕“三大支柱”:一是制度先行,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加快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意见》,省民政厅联合省委社工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慈善工作的指导意见》,杭州、宁波、嘉兴等地同步出台配套方案,形成省域统筹、市县联动的制度闭环,“十五五”
期间还将通过财政与社会资金双向支持,持续夯实发展基础。二是强化培训,近期全省社区慈善工作推进会与业务培训班相继召开,切实提升了基层慈善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三是示范引领,鼓励各地探索创新,目前全省已培育23.5万家社区社会组织,设立社区慈善基金,备案社区慈善信托资金近3亿元,建成各类慈善服务空间近4000个,为社区慈善落地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她表示,社区慈善是温暖人心、传递爱心、凝聚民心的民生工程,温州鹿城区水心亭社区、绍兴柯桥区白玉兰社区和杭州市永泰村等是极具浙江特色的案例。她强调,浙江将以此次交流会为契机,持续深化社区慈善创新,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畅所欲言、碰撞智慧,为全国社区慈善发展贡献更多经验。
	
张振伟致辞
杭州市余杭区副区长张振伟在致辞中全面介绍了余杭区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及慈善事业成果。他表示,余杭区的慈善事业源远流长,从清代丁丙先生创办近代最大的慈善组织“杭州善举联合体”,到如今仁和街道成为全国社区慈善试点,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余杭区已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慈善服务网络,下设12家慈善分会及222个覆盖所有镇村的村社慈善工作站。全区累计培育慈善组织30家、公益类社会组织70家,拥有省市区三级示范性慈善组织27家。自2011年区慈善总会成立以来,累计募集善款10.39亿元,支出8.89亿元,精准帮扶困难群众超70万人次,成功打造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云上长城”慈善品牌。他指出,余杭区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本次全国交流会为契机,在完善社区慈善服务体系、创新参与机制和培育慈善文化等方面持续深化探索,致力于为全省乃至全国贡献具有辨识度和可复制性的社区慈善实践成果。
	
彭建梅主持会议
	
陈斌作报告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区慈善实验项目办公室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陈斌就全国社区慈善实验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他指出,试点项目实施近两年来,已在组织建设与居民参与、资源整合与服务创新、人才培养与数字赋能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具体来讲,首先,试点社区已实现枢纽型社区慈善组织全覆盖,居民参与度也显著提升;其次,试点社区普遍建立了动态化的“需求库”和“资源库”,同时一些社区探索出了可持续的“造血”模式,为社区慈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最后,部分试点社区构建了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了慈善工作的效率与透明度。他表示,试点项目在取得重要突破的同时,也面临着居民参与“浅”与“不均”、资金可持续性不足、人力资源存在结构性短缺以及激励与监管机制不完善等诸多挑战。他强调,试点过程中亦总结出一定经验,包括内生动力是根本保障、关键人物是成功要素、枢纽组织是“主心骨”、能力建设是重要抓手、因地制宜是重要方法、数字赋能是重要手段。他指出,社区慈善实验项目将进入“由点及面”的新阶段,试点社区的成熟经验将进一步向杭州、长沙、酒泉等城市片区进行拓展。
	
李哲作报告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总裁、技术生态部负责人李哲发布了《数字工具箱资助洞察及AI益行计划》,系统阐述了腾讯利用技术力量推动公益事业发展的战略路径与实践成果。他表示,作为一家拥有深厚公益基因的企业,腾讯的公益探索由来已久。自2007年成立互联网行业首批公益慈善基金会,到2019年确立“科技向善”使命,再到2021年投入千亿级资金探索社会价值,腾讯持续深化其公益实践。2022年,腾讯联合京东发起“数据供应商计划”,搭建起公益需求与技术产品的对接平台。经过三年实践,该计划已助力超2000家机构、6000个项目实现技术赋能,通过与蓝天救援队等机构的合作,验证了数字工具在提升公益效能方面的显著价值。他指出,AI技术在信息处理、流程优化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公益数字化仍面临“最后一米”的信任与陪伴难题,许多机构存在“不会用、不敢用、用不起”的困境。为此,腾讯推出三项关键举措:永久免费提供算力模型及培训的“数据供应商计划”,汇聚420名技术志愿者的“开发者联盟”,以及总额1亿元的“数字公益基金”。他指出,腾讯将持续开放技术与生态资源,联合政府、专家与公益伙伴,聚焦社区服务、弱势帮扶等核心场景,通过完善工具矩阵、加强本地化服务,切实降低技术使用门槛,为公益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数字工具箱资助洞察及AI益行计划》启动仪式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浙江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佘新荷,杭州市民政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郑要志,杭州市余杭区副区长张振伟,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李哲,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洲鸿共同参与《数字工具箱资助洞察及AI益行计划》启动仪式并合影留念。
	
杨方方作报告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理事、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杨方方发布了《浙江省社区慈善发展报告》,系统阐述了浙江社区慈善的创新实践及其在推进共同富裕中的核心价值。报告指出,在数字技术发展弱化传统社会联结的背景下,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核心场域,其慈善实践是重建社会“共生感”、实现“共担”与“共享”的关键抓手。数据显示,浙江社区慈善发展迅猛,社区基金会超200家,社区信托备案314家,并建成各类慈善空间406个。她表示,浙江社区慈善正从“外部组织介入”向“内化为社区能人服务”升级,其鲜明的“空间想象力”与“技术感知力”构成了独特优势。通过构建多元慈善空间、依托高新技术推进数字化,浙江社区慈善实现了开放、跨界发展。报告强调,社区慈善能有效弥补现行制度在人口流动常态下的滞后性,通过重构“附近”,唤起居民情感共鸣与共同体意识。未来,浙江将继续以社区慈善为支点,强化跨界协作与技术赋能,推动从“社区的慈善”向“慈善的社区”跨越,为共同富裕筑牢社会根基。
	
谢琼主持会议
开幕式及报告发布后举行社区慈善实验项目试点社区代表交流发言。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永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庄建强,广州市大龙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唐冠强,长沙市长兴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刘英,武汉市户部巷社区党委书记翁文静,酒泉市官北沟社区党委书记王丽分别就社区慈善实验项目试点经验进行了汇报交流。
	
	
	
	
	
试点社区代表发言
	
赵晓芳点评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副秘书长、民政职业大学教授赵晓芳在点评发言中指出,五地案例“各美其美”,核心共性在于把握慈善方向、坚持需求导向、凸显品牌效应,强调社区慈善关键在聚人心、激活力量,而非仅筹资金、供服务,从而为后续社区慈善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赵文聘点评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副秘书长、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赵文聘在点评发言中表示,实验中关键人物的作用十分突出。此外,党建引领、社区主导、群众参与、法治保障、技术支持五大元素构成中国特色社区慈善的核心,这些经验有望成为推动社区慈善发展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策略。他期待实验“星星之火”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区慈善事业稳步发展。
	
圆桌交流
项目交流结束后,会议进入圆桌对话环节,该环节以《从差序格局到公共精神:社区慈善如何重塑社会连接》为主题,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谢琼主持。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理事、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周俊,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副秘书长、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李德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副秘书长、暨南大学讲师周缘园,杭州市民政局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孙华锋,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新溪社区党支部书记谢建勇,深圳市蛇口社区基金会“拓荒牛”发展微基金秘书长郑溢雯等参与讨论。周俊教授指出,社区慈善多主体协作需明确优势定位,避免资源错配。孙华锋处长提出,需坚持党建引领方向、人才造血引路、项目招商聚力的行动框架,并打造参与场景、数字场景、项目场景、激励场景来提升居民的参与积极性。谢建勇书记认为要充分发挥枢纽型组织作用,推动居民从被动响应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郑溢雯秘书长提出要联动多方资源,减少单一项目依赖,挖掘本地企业合作潜力。李德健副教授提出,社区慈善需要多方联动,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周缘园老师表示社区慈善应该坚持长期主义,基层工作者需以行动价值吸引居民参与,避免强制动员。
	
刘佑平作总结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秘书长、慈善分会副会长刘佑平作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是一场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聚焦社区慈善高质量发展的深度交流,会议紧紧围绕增进人民福祉这一根本出发点,充分彰显了慈善事业在促进社会公平、推动共同富裕中的时代价值。他认为,浙江、长沙、甘肃等地的创新探索,生动展现了现代化社区慈善发展路径的强大生命力。他强调,社区是构建中国未来社会基石的关键场域,发展社区慈善需要树立长远眼光,以“几十年”甚至“两三代人”的韧劲持续耕耘,用心、用情、用力地去构建一个富有活力、能够自我造血的社区慈善生态。
与会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还对杭州市社区慈善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10月31日上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慈善分会副会长刘佑平带队赴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萧山区北干街道、上城区小营街道开展社区慈善建设工作调研。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洲鸿、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谢琼、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副秘书长赵文聘、赵晓芳、周缘园、陈斌以及来自各试点社区代表等参加调研,仁和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民政劳保)主任徐菊英等陪同调研。
调研组一行参观了仁和街道幸福综合体、永泰村永爱聚社区慈善综合体、萧山区小北社区发展基金会、萧山区广德社区慈善工作站、上城区马奶奶社会工作室、上城区小营街道社会工作站、上城区“多彩吾合家”幸福邻里坊、上城区“春雨”多彩银铃共富工坊等社区慈善服务阵地,并详细了解了慈善组织建设、慈善项目实施、慈善阵地建设、社区可持续服务生态构建等亮点工作。
	
调研余杭区仁和街道社区慈善建设情况
	
调研上城区小营街道社区慈善建设情况
	
调研萧山区北干街道社区慈善建设情况
这次交流会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于2023年12月共同启动社区慈善实验项目以来的第三次交流会,旨在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进展,同时交流试点社区的经验,交流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