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19日发布的《新时代中国推进妇女全面发展的实践与成就》白皮书(简称“白皮书”),全面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妇女社会保障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中国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妇女享有的保障水平,既折射出社会保障制度的包容性与公平性,也直接关系到妇女全面发展与社会整体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在“应保尽保”目标基本实现后,以缩小城乡差距和性别差距为重点,推动妇女社会保障从广覆盖向高水平跃升。
基本医保实现全民覆盖,织密妇女健康的安全网。我国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由失业保险基金代缴职工医保费,确保失业妇女医保不断档。白皮书显示,2024年,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妇女达6.51亿,占参保总人数的49.1%。这一数据背后,是国家持续提高的财政补贴——2025年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较2012年翻番,2025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补助力度,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实现“家庭共济”,为家庭中处于就业弱势的妇女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妇女医保从“有保障”迈向“优保障”,拥有了病有所医的底气。
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保障体系建立,增强妇女养老安全。我国建立了职工、城乡居民、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的多支柱养老体系。白皮书显示,2024年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妇女达2.6亿,占参保总人数的48%;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妇女达2.6亿,占参保总人数的48.2%。这意味着半数的老年女性通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获得了基础养老金,而城镇女职工则通过职工养老保险实现了“多缴多得、长缴多得”。企业年金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进,进一步满足了妇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不同阶层的老年妇女都能在“老有所养”向“老有优养”的升级中,获得与生命等长的经济安全感。
我国2019年全面推行生育保险与职工医保合并实施,将生育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并逐步将灵活就业人员、失业妇女纳入覆盖范围。白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底,生育保险参保女性达1.11亿。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将适宜的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不孕不育妇女的治疗负担大幅降低,为想生愿生的家庭提供了实质性经济支持。生育保障实现制度全覆盖,构建起“从职场妈妈到全职主妇”的全方位支撑体系,让生育从家庭责任升华为社会共同支持的幸福选择。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白皮书显示,2024年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为2012年的2.4倍和3.4倍;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2024年享受两项补贴的女性达939.5万人,占享受两项补贴人数的46%。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城乡低保、特困救助、代缴养老医疗保费等,为困难群体中的妇女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护理支持;2025年实施《农村留守妇女困难群体精准关爱帮扶行动方案》,为农村留守妇女中的困难群体“量身定制”帮扶措施。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护理补贴制度实现31个省份全覆盖,为独居、空巢老年妇女提供了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这些雪中送炭的政策,让困难妇女和残疾妇女既“吃得饱”又“活得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尊重。
从“应保尽保”到“优质共享”,中国妇女社会保障的每一步跃升,都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新时代,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妇女的社会保障权益将得到更充分的保障,不仅为妇女提供抵御风险的“安全网”,更通过缩小城乡、性别差距,保障妇女平等地参与经济社会建设,更好地释放发展潜力,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与创造力。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