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0-11日,我会会长郑功成带队赴呼和浩特开展企业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专题调研活动。学会副会长、浙江工商大学教授王杰秀、西北大学教授席恒,学会监事童星,学会秘书长鲁全,慈善分会副会长彭建梅、刘佑平、谢琼、彭志坤一并参与调研活动。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肖黎明、《中国慈善家》杂志社社长吕振亚及相关成员亦参加了此次调研活动。
8月10日下午,调研组一行到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老牛基金会”)调研。首先参观了该基金会打造的环保公益项目—“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目睹了作为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首个林业碳汇项目,通过10多年间社会公益资金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创新模式,实现了重建绿色生态环境的目标,为社会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范本。随后,调研组赴蒙牛集团实地考察其智能化生产车间,深入了解了从原奶接收、检验、生产加工、包装到仓储运输的液态奶自动生产线运作全流程,并参观蒙牛乳业长廊,听取工作人员介绍了集团的创立缘起、产品体系及企业文化,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蒙牛集团从“草原牛”到“世界牛”的转型与发展历程。
参观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从荒漠化到绿色生态)
参观蒙牛集团生产工厂
实地走访结束后,调研组一行前往老牛基金会总部会议室参访交流,参观了老牛基金会总部办公室、档案室,听取老牛基金会理事长雷永胜介绍了老牛基金会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公益事业发展情况。在交流会上,雷永胜理事长对调研组全体人员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进一步介绍了老牛基金创立之初的设想以及近年来基金会在环境保护、文化教育、行业推动、救灾帮困等领域上开展的业务活动和公益投入。双方围绕基金会发展情况进行了亲切的会谈,老牛基金会副理事长王永红、秘书长安亚强参加交流。
在老牛基金会座谈会现场
11日上午,调研组一行在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可持续和社会价值副总裁乔璐的陪同下,前往伊利集团总部及产业链核心基地,实地考察了奶牛养殖、智慧牧场管理及乳制品智能化生产的全流程。在伊利敕勒川精品奶源基地,牧场负责人向调研组详细介绍了依托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精准调控的标准化奶牛养殖体系,涵盖良种繁育、科学饲喂与健康监测等核心环节。随后,调研组前往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通过参观液态奶生产工厂透明长廊,了解原奶入厂后的全产业链加工流程,并听取企业关于“数字奶源”管理模式的介绍。该模式通过“牧草种植-奶牛养殖-生产加工”一体化布局,整合全球资源调配、智慧牧场管理和低碳加工工艺,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参观伊利液态奶生产工厂透明长廊
11日下午,由我会提供学术支持,《中国慈善家》杂志社、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主办,腾讯基金会、伊利集团公益支持的“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沙龙”在伊利集团全球人才发展中心成功举办。本次沙龙主题为:再升级-企业公益数字化的创新与协同,活动聚焦民营企业在公益数字化升级过程中的平台创新、协同机制、技术边界与未来场景,探讨如何以企业为核心驱动力,携手多元主体,打造更韧性、更可持续的社会价值生态圈。《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慈善家》社长吕振亚、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肖黎明为活动致辞。
我会会长郑功成作了题为“从一个新概念到一种新生态”的发言。他从理论创新与实践演进的双重视角,系统阐释了“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这一中国特色的企业发展范式。他表示,“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是基于内生动力和社会视角的主动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共享”理念的生动实践。企业应超越传统商业利益驱动,主动创造可持续社会价值,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深度融合与双轮驱动。这一范式推动形成政府、企业、公益多方协同的新生态:企业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将社会价值创造融入核心使命,通过跨行业协作提升社会福祉,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为这种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企业从模仿西方到自主创新的自觉,也为全球企业制度文明发展提供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中国方案。
我会副会长席恒作了题为“数字公益的生产机制与企业数字公益的生产”的发言。他援引梁启超的私德与公德理念,强调数字公益的终极目标是形成“公德”式社会价值共创,通过技术、商业与公益的深度耦合实现可持续变革。他认为,数字公益生产机制的核心在于如何通过数字技术重构公益行动。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可分为私人生产与公共生产,其共享与应用本身即公益行为;企业参与数字公益的演进路径会经历从点状资源投放、社会责任融入、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在生产和分配环节的深度双向融合三个阶段,最终可构建开源模型(行业生态)和通用模型(用户生态)相结合,“主观利己、客观利他”的自动公益机制,传统企业与数字企业跨业态融合的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实现共益、共富、共享的目标。
我会慈善分会副会长谢琼作了题为“让社区成为企业社会价值创新的重要场域”的分享。她在分享中主张,社区应成为企业公益数字化创造社会价值的核心场域。作为中国特色慈善的根基,社区慈善能缓解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异化、情感疏离等社会问题,通过重建人际温暖联结推动“有质感的现代化”。通过全国12个社区试点发现,立足社区内生力量,“社区人办社区事”,推动政府、企业、居民和商户等多方共创,社区社会组织等作为枢纽组织发挥资源链接和整合作用,可显著提升居民幸福感与凝聚力。在社区公益中,企业需通过数字化赋能与生态协作,参与社区建设,惠及基层,构建“头-腰-脚-臂”的“人型公益”生态体系,使公益从“输血式”帮扶转向激活社区内生动力的“可持续共创”,最终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基层深度融合的目标。
来自企业公益界的代表人士围绕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大家认为,企业公益数字化升级的关键在于以核心能力为引擎、真实社会需求为导向、生态协同为路径,通过技术链接与机制创新,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深度融合,推动公益从“输血式”帮扶转向“可持续共创”的韧性生态。
“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沙龙”合影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