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会介绍 学会动态 社保资讯 学术园地 法与政策 会员专区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社保资讯

中央资讯 地方动态 域外传真

志愿服务时长买卖乱象调查

发布时间:2025-07-17 来源:中国慈善家杂志 浏览:57次

一位家长花了68元,在电商平台购买了5小时志愿服务时长。下单当天,孩子在志愿服务平台的账号便实实在在增加了5小时“治理环境、人人有责”的志愿服务时长记录。吊诡的是,这些所谓的“志愿服务”,孩子全程未参与。

近日,《中国慈善家》记者调查发现,从电商平台的明码标价到社交平台的私下交易,从高校学分兑换到求职加分,一条涵盖“时长造假、中介倒卖、需求变现”的灰色产业链已然形成。本应靠真诚奉献积累的服务时长,为何会被明码标价,成为可交易的商品?

电商平台明码标价

在一些短视频及二手交易平台,随意输入“志愿服务时长”“志愿时长”等关键词,便能搜出大量相关广告。“无需到场,线上操作,轻松获取志愿服务时长”“298元一个项目,可积累8小时志愿服务时长”等话术直白地出现在商品页面的显要位置,价格则因记录志愿时长的平台不同而略有差异,基本在5-10元/小时。

从销量上看,有的商家甚至售出上万件,一家“已售1万+件”的“商品”详情页晒出买家在“志愿汇”的信用时数,大量买家给出好评:“效率超高”“价格实惠”“志愿服务时长的记录对于个人的志愿活动档案非常重要,这款软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记录这些信息。”

该商户客服人员告诉记者:“志愿时长都是安全的,因为我们都是当天去签到签退,时长实时到账。”为打消记者疑虑,客服人员还表示:“我们都是每天签到7-8小时,做的都是信用时长。”

在小红书上,如何刷公益时长的“攻略”随处可见,但大部分并非真诚分享,而是有偿服务,一旦联系贴主就会被要求加微信,然后被引到其店铺进行交易。在淘宝旗下的二手平台闲鱼上,虽然以“志愿时长”搜不到相关商品,但通过“公益证明”"活动录入" 等隐晦表述,仍能找到数十家违规提供相关服务的店铺。

闲鱼平台的一位卖家介绍,一般都是父母为孩子下单,“下单后告诉我们学生的姓名、学校、志愿者注册号及需要的平台即可,孩子全程不用参与”。记者进一步咨询后,卖家显得十分警惕,发送信息数秒后便全部撤回,最后提议与记者“加微信或电话聊”。

随后,记者以家长身份联系了另一家号称“专业提供志愿服务时长服务”的卖家,客服人员热情介绍,他们与“志愿北京”“志愿汇”“i志愿”等多个志愿服务平台有“合作”,可提供多种类型志愿服务项目的时长,根据时长和项目类型而定,每小时价格在7元至10元不等。“无论是社区服务、环保活动,还是关爱老人项目,都能安排。”该工作人员信誓旦旦地保证,付款后24小时内,时长即可到账。

“大部分学校也只看结果,不会细查。但也有一些学校查得很严,比如北京体育大学,他们学生的单我们都不接。”上述卖家坦言,其实通过代刷获得的志愿服务时长很好分辨,“比如一个学生,志愿服务时长一下子多了好几十个小时,或在上学期间每天都有好几个小时的志愿时长,这肯定是刷的。”

不仅如此,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机构还将普通活动精心包装成志愿服务项目,以此提供时长认证服务。某大型研学项目宣传手册上赫然写着,参与参观红色纪念馆、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博物馆讲解体验等活动,完成后可获得志愿服务时长认证20小时。一些培训机构更是将志愿服务纳入“升学必备五大软实力”包装课程,与竞赛奖项、科研背景、社会实践等一并打包,助推学生升学简历,提升课程购买价格。

功利催生的乱象

志愿服务时长本应是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的真实记录,如今却沦为买卖的商品,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

近年来,多地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纷纷将志愿服务时长纳入综合评价体系。2022年9月正式实施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版)》进一步明确将志愿服务纳入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所有学生必须参与志愿服务并达到规定时长,这意味着志愿服务已成 “必修任务”。

教育部在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明确:高中三年志愿服务时长不得少于40小时,且作为必修课程计入学分。这意味着,达不到时长要求的学生,可能影响正常毕业。

共青团中央于2020年12月17日发布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试行)》中明确,团员每年参加志愿服务时长不得少于20小时。注册志愿者更是成为入团、入党的必须条件,志愿服务表现成为考察团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的核心参考依据。

此外,在一些学校,从校级奖学金到市级优秀学生评选,志愿服务时长均被列为基础条件。甚至在中考、高考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志愿服务时长和表现也是重要评分维度,可能成为加分筹码。

《中国慈善家》记者调查发现,这一初衷良好的政策导向,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逐渐变了味,或被简化成一项达标任务,只问结果,不求过程;或被异化为升学、评优的捷径,在功利心的驱使下,他们将志愿服务时长视为单纯的加分项,而非提升自身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的机会。

“孩子快高中毕业了,学校要求满40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有能做i志愿的地方吗?有偿。”广东一位家长在社交平台留言称,时长不够拿不到毕业证。类似求助帖子不少,有人回应说“去电商平台轻松搞定”。

北京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大家都在想办法增加志愿服务时长,自家孩子要是没有,肯定会在竞争中吃亏。实际上,这种“内卷”心理,在家长群体中较为普遍,也为志愿服务时长买卖市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记者随机采访的十多位家长中,竟然有一半以上通过不同渠道购买过志愿服务时长,原因是“孩子没时间真正去线下参与公益活动”。

由《中国慈善家》担任媒体支持的《中学生公益实践白皮书》显示,56.6%的学生认为个人时间过于紧张导致无法参与公益实践,37.4%的中学生表示每周仅有5个小时以内的自由支配时间。由此可见,中学生参与公益实践,受到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制约。

因此,面对学校对志愿服务时长的硬性要求,一些家长便选择花钱购买时长,“花钱买省事”。

监管盲区

2025年5月27日,民政部公布的8起公益慈善领域非法社会组织典型案例中,“辽宁营口爱心志愿者协会”未经登记,擅自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并在网络平台转发为中小学生累计志愿服务时长的不实信息,被判定为通过虚假服务欺骗学生家长而取缔。

四川省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曾通报多起志愿服务违规案例,其中志愿服务时长弄虚作假的情况占大多数。如某高校学生魏某某组织本校5名学生,滥用和盗取“志愿四川”账号,依托网络平台贩卖志愿服务时长,进行非法牟利;某县级团委下属组织为应对工作考核,由工作人员违规操作发布虚拟活动,每个活动招募人员50-500人,恶意刷取志愿服务时长,积累平台数据。

实际上,志愿服务时长遭买卖现象近年来屡见报端,但仍屡禁不止,一方面是平台操作流程出现漏洞,另一方面,监管中也存在难以核实的困境。

按照正常流程,志愿时长的录入有着严格的程序。以i志愿注册与志愿时长录入为例,首先需要用户关注i志愿微信公众号或通过下载i志愿App进行个人注册,志愿者归属组织是必填项,要依据个人所在学院或社团来确定,这是活动报名的必要条件。在活动开始前,必须向政管团委青协或红会提供活动说明表,该表格需经过审核,以确认活动是否符合志愿时长的录入条件,需要特别留意的是单次活动的志愿时长上限为8小时。

在活动结束后,还需提交志愿时录入申请表、志愿者信息excel表以及志愿活动证明的盖章版。志愿时的性质和具体时长,将由学院团委与活动举办方共同商议后确定。

志愿汇平台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慈善家》记者,注册成为平台的志愿者后,首先要在首页上报名当地社区、国有企业成立的内部组织、社会团体服务机构组织的活动,被录用后,需和活动组织方联系获得签到码,活动结束后签退,公益时长自动记入,且对签到签退有着严格要求,必须志愿者本人到活动地点一定范围和时间内登录才有效。

面对如此严格的程序,为何一些商家仍有操作空间?《中国慈善家》记者调查发现,在整个违规操作流程中,有活动组织方参与造假。“如果签到签退不成功导致公益时长没有记录,活动管理人员也可以补录。”前述志愿汇工作人员说。这种补录为活动方造假留下口子。

记者查看多家志愿服务平台的资格审核条款,机关单位、社会组织、企业甚至个人,只要通过平台审核,就能自行发布志愿服务内容并为参与者提供志愿时长。以企业为例,通常只需提交营业执照和加盖街道办公章的志愿服务入驻申请函即可。

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平台审核把关不严,对申请主体的资质和活动内容真实性缺乏深入核实,甚至对一些机构发布的活动根本不审查。

一位不具名的资深公益人士向记者介绍,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由民政部统筹,但平台较多,各地、各平台数据未完全联网,且缺乏统一的核查标准。“系统只能记录时长,无法核实参与者是否真的到场。有些组织用同一个活动视频反复上传,冒充不同场次,这种也很难被发现。”

假期是买卖旺季

志愿汇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慈善家》记者,在电商平台购买公益时长属于违规操作,一经查实参与虚假时长交易,平台将永久封禁相关账号,清空违规时长记录,并纳入平台黑名单。不过,当记者问及真实的志愿时长和违规买卖获得的时长在平台上是否会有不同的显示,该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

今年3月,志愿汇平台通过官方渠道发出声明,提醒用户参与虚假时长交易不仅违背志愿精神,更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财产损失及法律风险。任何通过买卖、伪造、篡改等非法手段获取虚假时长的行为均属违法违规,平台坚决反对并将严厉打击。

中国现行《志愿服务条例》明确,志愿者可以将其身份信息、服务时间等个人基本信息,通过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定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自行注册,也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组织进行注册。志愿者提供的个人基本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对以志愿服务名义进行营利性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由民政、工商等部门依法查处。

针对乱象,尽管相关规章和部门多次声明,贩卖志愿服务时长系违法行为,对买卖行为零容忍,一经查实,均会严肃处理,情节严重者将移交相关部门依法处置,但由于监管难度大,违规成本相对较低,此类现象仍屡禁不止。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原副会长谭建光认为,有效制止买卖志愿时长的现象,既需要查处、处罚,更需要引领、引导。

“学校对于师生参与志愿服务,要积极倡导、主动引导,对于在志愿服务中奉献爱心、帮助他人,事迹突出的要表彰激励,作为榜样引领大众。同时,鼓励志愿组织开发更多样化、更有吸引力的服务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参与服务。”谭建光说。

谭建光建议,志愿组织要积极制定规范守则、诚信公约,倡导志愿者遵纪守法、讲求诚信,自觉抵制买卖志愿时长的不良现象。

买卖志愿时长问题目前已引起广泛社会关注,近期多个地方社会工作部发出“公开征集志愿服务领域突出问题线索”的公告,其中重点征集“虚假记录志愿服务时长,或参与时长证明买卖”等线索。目前正值暑假期间,大中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需求量大,更需警惕这种违规操作。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0955853       联系人:杨老师
邮箱:caoss_org@163.com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0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