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会介绍 学会动态 社保资讯 学术园地 法与政策 会员专区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学会动态

学会动态 学会热点

第十一届全国社会保障教学研讨会在山东济南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25-07-15 来源:秘书处 浏览:37次

开幕式会场

2025年7月13-14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山东财经大学主办,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教学委员会、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社会保障教学研讨会在山东济南举行。山东财经大学副校长彭红枫、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贾海彦主持开幕式。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监事、南京大学教授童星,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教授申曙光,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建定,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鲁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王利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仁耀、厦门大学教授高和荣、四川大学教授蒲晓红、西北大学教授雷晓康,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曹信邦,以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辽宁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苏州大学等80多所高校的150多位社会保障专业教师参会。

彭红枫致辞

山东财经大学副校长彭红枫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对山东财经大学的关心、关注和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他指出,山东财经大学是一所拥有红色基因、底蕴深厚,办学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财经类院校,建校77年来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同时在教学科研等众多方面取得了系列成就。山东财经大学社会保障学科自1999年首次招生以来,始终坚守社会保障教育的初心使命,不断优化学科布局,近年来在专业数字化转型、课程智慧化升级、教学信息化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活力。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继续关注并支持山东财经大学社会保障学科发展,也希望各位老师能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深入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火花,为推动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改革发展凝聚共识、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力量!

郑功成致辞

郑功成会长首先对承办本次会议的山东财经大学及其公共管理学院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对学会教学委员会搭建教学研讨会这一稳定的学科建设交流机制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这次会议围绕人工智能、数智发展、实践教学、学科交叉等与社会保障专业相关的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富有时代和现实意义。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成立十年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大时代背景下,正是凭借来自众多高校的专业教师,一直以旺盛的学术活力创造着全面快速发展的奇迹,在促进我国社会保障理论繁荣、助力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促进社会保障学科发展、引领社会保障实务创新及开展社会保障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异常丰厚的成果。他同时强调,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制度体系并未成熟,与新时代的要求还有差距,公共性不足、公平性不足、公信力不足和可持续不足等问题的客观存在,需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从试验性改革走向理性建制定型,“十五五”期间将是至关重要的窗口期,而中央出台重要的民生保障政策性文件、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社会救助法》《医疗保障法》等行动也预示着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将步入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轨道。他还分析了现行制度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民生保障需求变化和智能化、数字化带来的新格局变化,认为需要矫正偏差、弥补缺失并进行适应性调整。他还指出,社会保障学界应秉持专业价值,为民生基建、民生保障和社会公平正义做出理性、专业的贡献。

优秀论文颁奖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王利军教授宣读本届优秀教学论文获奖名单。论文获奖作者上台领取获奖证书,主席台上各位嘉宾为获奖论文作者颁发证书。

开幕式后,举行大会主旨报告会,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建定主持。

高和荣做报告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厦门大学教授高和荣作了题为“社会保障自主知识体系教学的厦大做法”的报告。高和荣教授深入分析了社会保障专业面临的危机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他首先从历史角度分析了社会保障专业面临的危机,指出社会科学危机的根源在于科学技术的变革,同时指出社会科学危机的实质是确定性与可能性的冲突,并从几个方面指出了社会保障危机的表现:学科危机、专业危机、就业危机以及招生危机。根据社会保障专业面临的危机,他指出社会保障危机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他强调要从反思理论支点、反思理论内容、反思理论框架和反思理论表达四个方面进行理论创新。在知识创新方面,主要包括基于智能社会的支点创新、基于长治久安的视角创新、基于国家治理的内容创新以及新文科的方法创新。

王立剑做报告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教学委员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立剑作了题为“‘厚基础、强数理、重实践’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探索”的报告。他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应该是一个可持续的、长期的,并且服务于国家民生,服务于中国现代化的专业,但目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人才的总量和结构的失衡,培养体系和实践的结合不紧密,跨学科融合还不够等等。紧接着,他从厚基础、强数理、重实践三个角度出发,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厚基础、强数理方面,西安交通大学纳入新兴专业课程和数理方法课程,他强调学生不仅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具备社会保障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修养,还要掌握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知识和数理分析方法,能够开展一些决策支持和政策分析的工作。在重实践方面,他指出西安交通大学依托两个实践基地,一个实践平台,分阶段循序渐进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最后,他总结了在该培养方案下,师生的竞赛获奖情况和科研成果,以及毕业生在政府部门、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等领域的多元化就业情况,为我们提供人才培养的多元思路。

边恕做报告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教学委员会委员、辽宁大学教授边恕作了题为“‘实践+数字化’视域下社会保障高质量人才培养研究”的报告。他首先概括社会保障教学存在基础联系薄弱、课程设置单纯等问题,而人工智能为其带来新机遇,能推动教学转型和创新人才培养。随后具体阐述了人工智能赋能社会保障教学改革的内在要素,包括教师需掌握相关技能与能力,学生要形成创新思维,教学工具要借助多种技术,还需通过数据要素整合共享知识资源,通过协同要素推动各主体协同及教学内容动态协同。同时提到面临的障碍,如教学理论与数字化技能协同效应低、课程设置有短板,以及虚拟教学对课堂生态的影响等。最后提出解决路径,如培养创新思维、开发智能教育体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学生实证研究能力、构建知识体系、创新教学理念、构建教育评价体系及优化师资队伍等,推动社会保障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曹艳春做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曹艳春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改革的系统路径与机制创新:基于华东师范大学‘三维四层五步骤’实践分析”的报告。她指出,随着我国相关发展规划及人工智能模型推出、创新中心成立等背景,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顺应人工智能时代对社会保障教学的要求,进行了三维四层五步骤改革。接着阐述改革实践,三维指教师、学生、平台维,四层是替代、增强、修改、重新定义,五步骤包括全体师生人工智能素养重构与提升;课程体系增加“计算社会保障”板块;全体师生成为使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hatECNU”大模型达人;全体师生组建腾讯元宝、ima的小组知识库、课程知识库、导师团队知识库;解决社会保障重大实践问题等,还介绍具体实施如组织学习、开展训练营等。然后说明教学改革系统构建与路径创新,包括建立交互平台、举行竞赛等。最后总结五大改革成效,即知识库普及、数据分析能力提高、政策模拟、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形成计算社会保障学雏形。

刘涛做报告

浙江大学教授刘涛作了题为“数智化时代的社会保障教学刍议”的报告。首先,在教育方面他指出当前课堂存在学生抬头率低的共性问题,这与新时代知识获取和传递方式的巨变相关,数字化发展和疫情的替代效应都有影响。人工智能已不仅替代重复劳动,还涉足创意等核心领域,知识流动从垂直的权威中心转向水平化的去中心化,知识更新加快、半衰期缩短,传统固态教育面临挑战,教师需转变为学习的领导者和合作者,培养学生信息筛选能力。其次,在社会保障方面指出,数字化时代新业态突破传统就业关系,人工智能的应用可能导致国家税收和社会保险总量下降,社会保障需突破工业文明时代的体系,适应后工业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的变化。最后,他提出需思考人类教师的不可替代性及社会保障教师的贡献等问题。

徐宏做报告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徐宏作了题为“人工智能赋能创新协同发展——山东财经大学社会保障学科实践探索”的主旨报告。徐宏系统回顾了山东财经大学社会保障学科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该学科在“财经特色+人工智能”融合创新方面的突出成果,详细阐述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1999年全省首批设立,到2021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发展历程,并特别强调了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科建设的赋能作用。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形成了一支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学历、复合型教学科研团队。在人才培养方面,她重点分享了“财经+AI”特色培养模式,包括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数字社会保障前沿专题课程,以及依托“AI才”大模型产出的丰硕成果。她还展望了未来学科发展方向,提出将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人工智能+大数据”的交叉融合,打造具有财经高校特色的高水平社会保障人才培养体系。

7月13日下午,与会者在四个分论坛分别围绕“人工智能与教学改革”、“数智发展与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与模式创新”、“学科交叉与发展前沿”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分论坛一:人工智能与教学改革

分论坛一由西北大学教授雷晓康、四川大学教授张浩淼主持并点评。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罗恩立、四川大学教授张浩淼、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副教授刘央央、辽宁大学副教授王珍珍、辽宁大学讲师刘译阳、四川大学副教授张伟科、河海大学讲师王锴、山东财经大学副教授孙敬华等围绕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社会保障理论课程教学的创新路径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改革的内生逻辑与实现路径、“学研练”一体化的劳动关系智慧课程群教学改革研究、人工智能应用背景下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新文科下社会保障课程体系融合与创新研究——基于人工智能背景、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优化研究、“劳动”与“社会保障”:双重知识体系的内在统一性与教学整合路径研究、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创新路径研究——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视角等主题进行了分享,并展开了具体讨论和交流。

分论坛二:数智发展与人才培养

分论坛二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仁耀、山东财经大学教授徐宏主持并点评。辽宁大学讲师刘为玲、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教授戴建兵、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郑叶昕、西北大学教授聂建亮、河海大学教授张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吕茵、广西医科大学教授朱平华、山东财经大学副教授段培新等围绕人工智能发展下社会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人工智能时代智慧养老服务人才数字素养评价与培育研究、数智化转型下社会保障专业数字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究、基于就业视角人工智能赋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学科竞赛赋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特色机制与教学改革路径、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创新的思考、医疗保险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与路径探究、基于山东财经大学“AI才”大模型的“知教学研训智”六维融合下新文科教育智能体的系统构建与应用研究等主题进行了分享,并展开了具体讨论和交流。

分论坛三:实践教学与模式创新

分论坛三由四川大学教授蒲晓红、广西师范大学教授肖富群主持并点评。桂林理工大学教师田钰燕、四川大学教授沙治慧、西北大学教授吴玉锋、新疆农业大学教授王华丽、辽宁大学教师周平梅、山东师范大学教师王建云、山东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凤杰、内蒙古大学教授王晓东、山东财经大学教师张栋等围绕AI赋能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数智驱动、成长可见:高等教育课程形成性评价的范式重构与路径创新,人工智能驱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人工智能辅助拓展式教学的课堂实践与优化—以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教学为例,基于案例、项目、竞赛驱动的课程改革与探索—以《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为例,工伤保险判例教学的焦点视域与趋向动态,“双万计划”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路径,人工智能赋能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改革:理论构建、实践路径与创新模式等主题进行了分享,并展开了具体讨论和交流。

分论坛四:学科交叉与发展前沿

分论坛四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立雄、河南大学教授凌文豪主持并点评。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黄秀女、重庆科技大学副教授杨梨、云南财经大学副教授陈龙、常州大学教授黄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讲师张金穗、山西财经大学副教授张亚飞、山东大学副研究员陈仁兴、山东财经大学讲师曲夏夏等围绕人工智能背景下我国新文科交叉学科建设的路径研究——以“社会保障专业+数字化”交叉学科为例、GAI使用对社保专业学生择业焦虑的影响:自我控制与职业不安全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及其教育启示、大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认知分析:来自学生和雇主的不同视角、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演进研究、数字经济时代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医疗保险专业和课程体系设计探讨、论医保诈骗犯罪司法适用困境及对策、新时代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路径探索与实践策略、价值冲突与协同治理: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创新研究等主题进行了分享,并展开了具体讨论和交流。

7月14日举行的主题演讲由我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王利军教授主持。

广西医科大学教授朱平华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及其质量评价创新探索—以‘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为例”的报告,他构建了新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并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学具有重要影响,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师陈禹民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社会保障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的报告,他指出,人工智能重塑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形态,对学科高质量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应对挑战需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系统革新,确立新目标定位。

辽宁大学教师张铭志作了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论文:风险冲击与治理路径”,他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论文写作中有技术赋能与风险冲突双重效应,其研究为平衡智能技术与学术伦理提供理论范式,推动社会保障领域研究在技术变革中坚守学术本真。

云南民族大学教师文敏作了题为“社会保障学科研究生‘四位一体’教学培养模式探析”的报告,她指出传统社会保障学科研究生培养仍突出面临各种现实问题。为此,要以实践育人观、数智育人观和系统育人观为引领,构建“四位一体”社会保障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财经大学副教授胡祁作了题为“‘一体·双线·三合·四C’驱动下的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改革”的报告,她指出在“双线?三合?四C”的教学模型,为学生参与、教师教学、专业建设等方面实现了有价值的闭环培养,为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济南大学教师刘雪作了题为“新时代背景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三阶四融五育’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基于济南大学的探索实践”,她具体阐释了“三阶四融五育”的劳动教育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模式改革创新提出了相应建议。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贾海彦作了题为“AI专有大模型赋能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创新的应用图景及推进路径”的报告,她剖析了通用大模型技术在高等教育实践中的泛在挑战,并从“成长需求—能力建构—价值实现”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出发,设计专有大模型赋能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创新的推进路径。

在闭幕式上,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建定为本届教学研讨会作了总结发言。他回顾了会议全程,充分肯定各位专家学者的深度参与,指出本次研讨会在社会保障教学领域实现了跨视角、多维度的充分对话,议题覆盖面广、讨论层次深,为学科建设和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启迪。他强调,会议成果既为当下的教学实践注入了新思路,也为社会保障学科的长远发展锚定了方向,其独特价值难以替代。

会旗交接仪式

最后,全国社会保障教学研讨会承办单位交接仪式隆重举行。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刘德海教授从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贾海彦教授手中接过会旗,并代表第十二届全国社会保障教学研讨会承办单位发言,他简要介绍了东北财经大学的基本情况,表示非常荣幸能够承办下一届社会保障教学研讨会,热情邀请与会嘉宾明年共聚东北财经大学,再续研讨会的辉煌篇章。

全国社会保障教学研讨会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之初基于促进全国社会保障学科的发展而搭建的社会保障专业教学交流平台,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教学委员会具体操办,每年一届,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1届。

与会人员合影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0955853       联系人:杨老师
邮箱:caoss_org@163.com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0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