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2024年12月7日下午,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主办的第五届公益慈善理论与政策研讨会在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以法促善 共创公益”。平行论坛四“基金会的发展与规范”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承办。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谭红波,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副秘书长、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李德健先后主持第一、第二单元会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健、苏州大学教授施从美分别作评议。
谭红波主持第一单元会议
李德健主持第二单元会议
谭玉平、刘忠祥、朱卫国、柴玮哲、陈为雷、王玮分别发言
新华网监事会主席、纪委书记谭玉平以“公开与透明——基金会的存亡之道”为题,强调了当前互联网生态下,公开透明是基金会连接公众的桥梁,不仅是运营管理基本功,更是面向公众的必答题。他指出,基金会作为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者,必须遵循“三公原则”:公共资源、公平服务、公众评价,用公开透明的方式来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而工作做得好不好,不能不看公众满不满意,要主动接受公众的评判来改进工作。他提醒到,内功是关键,基金会要建立公开透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主动接受监督、主动申请外部审计、建立监事会制度等。他最后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来形容公开透明、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的重要性,呼吁基金会和公益人共同维护公众对公益事业的信任。
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忠祥以“基金会管理条例的修改与关切”为题指出,基金会管理条例的修改已在二十年间多次纳入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在本次立法过程中,一定要具有前瞻性,仔细研究社会对基金会的长期需要,释放基金会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他认为,立法中要着重处理好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监督管理上的预防与追惩的关系,营造一个内部治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相辅相成的,促进基金会高质量发展的业态。他强调,基于民法典规定的基金会是非营利法人和捐助法人的认知,立法者和倡导者需要进一步厘清基金会的定义、登记层级、管理体制、行业组织、法定代表人等课题,其中,为实现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必须要明确不同政府部门参与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职责,致力于建立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国务院原法制办政府法制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卫国以“论基金会的规范与创新”为题,以2024年度牛津热词“brain rot”为引,强调了精神和智力上的普遍怠惰正严重影响”规范“与”创新“的平衡。他指出,立法中的过度规范会对基金会运作产生抵牾人格、分泌觳觫、杌陧自由等不良影响,不利于基金会和从业者的自主性塑造,也抑制了创新的产生。他认为,赋能、布施、倡导是基金会创新的三个重要路径,而资金、话语、交易体系是实现创新,特别是开展公共倡导的关键动能。最后,他提醒基金会从业者关注公共倡导,在启沃集体心智、推动公共政策改善的同时,应注重提高对自我的要求。
鄂尔多斯市聚祥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柴玮哲以“小型基金会的发展痛点与困惑“为题,分享了从管理经验中得见的非公募基金会的自主性建设的突破口。作为基金会从业者,要平衡好理事会治理、业务活动与公众参与的关系,坚持专业、责任和梦想。他也提醒到,社会组织整体发展还很弱小,做点小事却往往可以在地方上获得很大的声誉,在荣誉前要平衡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在规范上,小型基金会容易埋头于项目而忽略财务,要着重围绕资金链路建立合规体系;在发展上,明确自身的独特使命而非开展同质化、低效能的项目,以真实可见的公益成果衡量基金会。他认为,小基金会可以通过项目创新增强项目影响力和效果。
鲁东大学教授陈为雷以“合规与赋能:社会组织党建类型的一个分析框架”为题指出,社会组织党建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措施。立足历史和实践,他以合规和赋能概念为基础,以合规、赋能为维度,构建了社会组织党建类型分析框架,将社会组织党建分为授权式党建、参与式党建、反应式党建和执行式党建四种类型。其中,社会组织的授权式党建实现了合规和赋能的双重目标,是理想和期待的社会组织党建类型。他认为,四种党建类型的提出有利于丰富社会组织党建理论研究,为认识和把握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王玮在题为“论慈善组织高管薪酬治理的信义义务规则”的报告中指出,目前慈善组织高管信义义务规范并未关照慈善组织薪酬治理的特殊性,存在诸多缺漏,亟待完善。首先,慈善组织高管信义义务对应的权利主体应为使命所涉公共利益所属的共同体,共同体成员包括捐赠人和受益人。其次,在义务标准方面,慈善组织高管忠实义务标准高于公司董事,需严格审查薪酬安排中的个人利益;注意义务应当增设审议薪酬的流程规范和行为规范,薪酬的参考数据应以同类型同规模的慈善组织高管为主。再次,在信息披露方面,共同体成员享有对薪酬审议记录的知情权。最后,共同体成员与慈善组织管理机构磋商失败后,有权起诉违反信义义务的慈善组织高管,要求其返还与贡献不相称的薪酬。
吴伟、王利民、何国科、陈雪萍、耿云、高睿分别发言
浙江省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理事长、杭州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会长吴伟以“守正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基金会实践”为题分享了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的经验和做法,第一,党建引领基金会明确发展方向和轨道,指导工作重点,明晰组织发展。第二,依法行善,依法注册、明确宗旨和透明运作,有助于基金会合法合规开展募捐,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并探究多元合作。第三,通过信息化建设完善内部治理架构和内部建设。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上线了“基金会项目管理系统平台”,从而完善项目管理标准,明晰部门权责,通过内部抽查与监督使基金会工作管理更加规范有序。第四,通过建立诊疗中心模式、社区互助网络、跨界与多元合作等方式创新组织项目。
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江西省鄱阳湖生态保护基金会理事长王利民以“环保型基金会的发展困境与破局之策探索“为题,分享了生态文明思想和长江大保护的重大政策机遇下,环保型基金会如何修炼内功,突破传统环保公益发展困境的经验。他结合”三圈理论“,强调了基金会要基于公共价值建立变革理论,聚焦战略和重大项目来发展组织能力、开发合作策略争取各界支持。他以”留住长江的微笑“项目为案例,讲解了基于水生生物拯救行动开展渔民替代生计探索,推动”协助巡护“这一基金会实验上升为国家制度的项目模式。他强调,基金会的创新价值在于围绕社会问题开发社会化的解决方案,要关注公众筹款、议题联盟、公众参与,选择并坚守一个社会环境问题的解决,苦练内功,把正确而难的事坚持做下去。
中致社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何国科分享了基金会内外规范的难点。他认为,对基金会的监管趋于紧密,恰恰表明了基金会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影响力加强,受到国家重视和社会关注。他强调,对基金会的监管要着重突破基金会理事会难以履职的困局。当前,国家法规对基金会理事会组成结构和治理规则采取“一刀切”,不同背景、规模的基金会都在套用同一套模版,致使基金会的自主性从理事会开始便难以培育,丧失自主性,同时,部分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也未充分理解和尊重理事会作为基金会最高决策机构的法律意义,存在机械性执法情况。他建议,立法和施策要基于调研来更为精准地开展,为企业家等爱心人士参与公益慈善破除不合理的政策空间,由监管过度转为监管有效;要积极培育和引导行业组织发挥作用,制定行业标准和开展公众倡导,激活行业监管活力;面对社会监管异化,行业组织和有影响力的机构在面对公众质疑时要积极站出来,正本清源。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陈雪萍在题为“数字慈善面临的风险和制度因应“的报告中指出,在数字化转型时代,慈善事业和数字资产的交叉重塑了传统的捐赠行为。数字捐赠源于加密货币和慈善捐赠的交织,加密捐赠,尤其是加密货币捐赠的兴起引发了慈善捐赠的变革。数字捐赠通过提升交易效率、牢固捐赠关系、优化组织治理与服务提供等,有利于捐赠者增加友好体验,促进慈善机构做出明智决定。当下,数字捐赠面临风险和挑战、机遇与风险并存。为规范发展,在保管及保管方面,须根据管理数字资产的监管框架调整报告方法;在需求方面,建立声誉受损救济机制,采用先进的监察工具,与监管机构合作;在风险管理与流动性方面,不断调整现有的风险管理策略并随时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在合作方面,鉴于金融格局的复杂性,慈善机构在整合数字资产时应考虑与中介机构合作。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耿云在题为“我国慈善不动产管理的自主行动困境及其对策研究——基于‘结构——过程’视角“的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慈善组织的永恒主题。慈善不动产因结合了“慈善”和“不动产”两大要素而成为我国慈善组织面临的一种独特而又真实的管理情境。当前我国慈善不动产管理的自主行动困境包括“进不来”和“出不去”两部分问题,为破解困境,应以“进不来”问题为突破口,以“出不去”问题探索为助推器。在政策上以放松管制为核心积极进行鼓励和引导,在操作中推动地方性社会团体、基金会或者民办非企业单位进行直接捐赠试点,同时,充分尊重慈善组织的首创精神,从而推动慈善不动产捐赠与管理由独特转为一般。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高睿在题为“慈善组织何以高效提供慈善服务”的报告中提出,从组织与环境互动的视角出发,慈善服务提质增效的关键在于慈善组织与外部环境及其中多元主体间保持良性互动。受慈善行业偶发负面事件、社会捐赠增速放缓等影响,慈善组织面临生存压力增大、慈善资源获取难度增大、合理使用数字技术等多重挑战。为促进慈善组织提供服务效能,慈善组织应当在资源获取、整合、利用和环境适应的四个环节中提升现有能力,从而帮助更好地动员、整合、重新配置内外资源。
李健评议第一单元发言
施从美评议第二单元发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健在评议时指出,信息公开是基金会和慈善领域的根本性问题,就像一个房间里的大象,如何让基金会立法和政策的导向、基金会的信息公开、社会对基金会信息的认同和监督不相互偏离是当下的关键问题,要从信号传递、组织松弛等理论概念出发,探寻背后的复杂机制。
苏州大学教授施从美在评议中指出,已经有一些基金会在党建工作、内部治理、项目创新上作出示范,有待扩散这些示范经验,服务于更广大社会组织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数字捐赠、慈善不动产管理等独特选题,在当下学术环境下发表难度高,建议注意理论和理论框架的选择,增强解释力和实用性,考察社会大众选择这些路径参与慈善事业的长期利弊。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