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会介绍 学会动态 社保资讯 学术园地 法与政策 会员专区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社保资讯

中央资讯 地方动态 域外传真

中国标准改写全球养老规则,机器人养老即将颠覆万亿银发市场

发布时间:2025-03-31 来源:今日头条 浏览:73次

  2025年2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由中国主导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全球养老科技规则从此烙上“中国印记”。

  据报道,这套标准由国际电工委员会一个工作组制定,旨在依据老年人特定需求,为机器人的设计、制造和认证等提供指导。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IEC 63310开创性地老年群体面临的生理机能退化(诸如肌肉力量减弱、反应速度减缓)与心理诉求(诸如情感慰藉的渴望、个人隐私的保护)转化为具体可衡量的技术指标。

  从精准的健康监测到迅速有效的紧急响应,从严密的数据加密机制到细致入微的人机交互礼仪,该标准构建了一套全方位、深层次的“银发科技伦理框架”,为养老机器人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此前,全球养老机器人市场长期被日本、德国、美国等国的产品割据:日本软银的“派博”主打情感陪伴,德国“凯尔护助”专注家务协助,美国亚沃公司深耕个性化医疗——看似多元,实则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标准。

  而今,中国凭借庞大的老龄化人口基数(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3.1亿)及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涵盖方言识别、地域文化适应性等复杂需求),将深厚的本土实践经验转化为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有力推动了养老机器人行业从“功能零散、安全标准缺失”的混沌状态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

  这场标准争夺战的胜利,本质上是数据与场景的胜利。

  近年来,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异军突起,成为行业领头羊。摩根士丹利的最新报告揭示,该领域内中国企业数量众多,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展望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或将迎来分水岭,步入大规模生产及商业化的关键时期。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预计到2050年,全球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激增至21亿,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惊人的4.26亿。

  在中国,这一挑战尤为严峻,截至2024年底,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2亿,占总人口的15.4%,老年抚养比高达22.5%,意味着每4.4个劳动年龄人口就需负担1位老年人的养老责任。

  新加坡的官方预测同样警示,到2030年,该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将攀升至四分之一,相较于2010年的十分之一,增长幅度显著。

  养老问题,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传统的养老模式,在日益沉重的养老需求面前显得力不从心,亟需创新与变革。

  中国现行的“9073”养老模式——即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依赖社区养老,3%入住养老机构。

  尽管近年来,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数量实现了翻倍增长,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已达41万个,其中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更是增加了1.2倍,达到36.9万个,然而护理类人才的匮乏却成为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瓶颈。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全国“最缺工”职业排行中,养老护理员长期占据前列,凸显了这一领域的巨大人才缺口。

  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独居老人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武汉大学的研究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独立居住(含仅与配偶同住)的比例高达54%,其中高龄独居者的比例增长最为迅速,占据了独立居住人群的一半。

  这不仅加剧了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陪伴需求,也对社会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养老护工短缺、养老空间割裂以及老年人情感真空的多重挑战,机器人养老作为一股新兴力量,正逐步成为破解养老难题的关键。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机器人养老有望成为推动全球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政策东风的加持,养老机器人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罗卫红积极呼吁推动人工智能在养老领域的应用,鼓励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并强调加强陪伴式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拓展,以提升老年人的情绪价值,用科技创新为新消费领域注入活力。

  同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也提出将养老机器人纳入国家战略规划,重点推动社区和家庭养老机器人的发展。

  市场层面,养老机器人行业的潜力正被逐步挖掘。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已达约79亿元,并预计将以15%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到2029年有望突破159亿元大关。

  更有乐观预测指出,2025年市场规模将实现质的飞跃,超过500亿元,年增长率将超25%。

  从产业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养老机器人产业起源于科研实验室,经过近三十年的技术积累与产品迭代,已逐步走向成熟。

  从最初的产品探索、功能完善,到如今AI技术的深度融合,养老机器人正以其独特的优势,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贴心的服务。

  政策与实践的探索也在同步推进。

  近年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和《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等,均明确提出要加快养老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应用,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在全国范围内,养老机器人已经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北京海淀区率先试点引入智能服务机器人,为辖区居民提供家政呼叫、紧急求助等便捷服务。

  江苏无锡的“大头阿亮”智能养老机器人,则能够全方位关照老人的日常生活。

  而在浙江杭州,四足机器狗“小西”更是成为社区里的“助老员”,为老年人提供送餐、送药、陪散步等贴心服务。

  国际舞台上,养老机器人的发展同样日新月异。

  日、韩两国养老机器人产业因老龄化需求而快速发展,领先全球,产品融合技术与情感。法国阿尔德朗的“罗米欧智能体”凭借强大视觉和规划能力,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居家支持。

  在具身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养老机器人产业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张。

  在养老机器人产业“热发展”之时,也需要一些“冷观察”和“冷思考”,以引导养老机器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未来,当机器人运用复杂的算法为老年人编织出“定制化友谊”时,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友谊真的能治愈老年人的孤独吗?

  而当机械臂取代子女的手,为老人喂食时,我们又要如何确保亲情不被简化为冰冷的程序,不失去其原有的温暖与意义?

  此外,我们还需要面对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如何在技术成本与普惠养老的未来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与舒适?

  正如科技部智能机器人重点研发计划专家组专家段星光所强调,“养老机器人行业的真正突破,在于推动技术从展厅演示转向场景落地。只有深入场景,精准对接老年群体的刚性需求,才能实现从概念验证到规模化应用的质的飞跃。”

  当80后开始为父母选购养老机器人,当人形机器人写入政策文件,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产业革命,更是人类文明的重构。

  中国主导的国际标准,本质上是关于“如何尊严老去”的全球话语权争夺——它要回答的终极命题是:科技能否在延长生命的同时,守护人性的温度?

  最伟大的科技,终将回归对生命的敬畏。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0955853       联系人:杨老师
邮箱:caoss_org@163.com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0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