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
郑功成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1日
ISBN:9787300044552
内容简介
以历史的眼光来总结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进程,以客观的态度来评估中国社会保障的制度变革,以理性的思维来促进中国社会保障的持续发展。本书以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为研究对象,首次从历史纵深与政策评估的角度,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改革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评论,同时根据中国形势与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发展建议。全书由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总体的变迁与评估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农村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女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评估,以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1949至2001年的重大事件索引、历史数据资料整理等组成。书中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阐述准确、周到,引用的法规政策资料丰富,具有权威性,对制度变革成败得失的评估客观、公正,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资料价值,是一部历史性的、全景式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评估与发展研究的著作。
作者简介
郑功成,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社会保障及与民生相关的公共政策研究,是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重要开拓者。出版有《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等40多种著作,发表理论文章500多篇。获得过教育部第六、七、九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一等奖等20多项省部级及以上的学术、图书、教学奖。有50多篇重要政策研究成果获得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批示,为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背景与决策参考。
全书目录
第1篇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评估与发展
1.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
2. 制度变迁的客观评估
3.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建议
第2篇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与评估
1.引言
2. 传统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评估
3. 制度变革:向统账结合型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迈进
4. 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评估
5.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发展
第3篇 中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
1. 公费医疗与劳保医疗的建立与发展
2.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探索
3.由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向医疗社会保险转型
4.新型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发展建议
第4篇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变迁与评估
1.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轨迹及其背景
2.失业保险制度运行效果评估
3.失业保障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4.对失业保险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5篇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变迁与评估
1.社会救助的概念与框架
2.中国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
3.社会救助制度改革
4.现行制度的不足之处
5.政策建议
第6篇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
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3.农村社会保障的政策评估
4.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建议
第7篇 中国女性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
1.中国女性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2.中国生育保险制度
3.中国女工劳动保护制度
4.女性与养老社会保险制度
5.结论
第8篇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变迁与评估
1.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福利制度的沿革
2.传统福利制度的基本框架与评估
3.福利制度的改革及其评估
4.中国福利制度的未来发展
第9篇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重要事件索引
1.引言
2.1949-2001年重要事件索引
第10篇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数据资料整理
1.引言
2.主要统计信息
3.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摘要
4.民政事业发展摘要
附录 国际资料
精彩书摘
第一篇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评估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社会保障作为与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一种制度安排,也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变化。
从该项制度在新中国的发展进程来看,迄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即改革开放前的发展阶段与改革开放以来的转型时期。在笔者过去的一些著作中,通常将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保障制度称为传统社会保障制度或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传统模式;有的学者则将其归入国家保险制。然而,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提法只是相对于正在改革中确立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而言的,它未能有效地反映出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结构和实质内容;而中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亦非完全形态的国家保险制,因为城乡各种组织单位均直接承担着社会保障责任,发挥了巨大的生活保障功能,城乡社会成员对所在单位(在乡村是集体)存在着显著的生存依附关系,从而表明国家保险制的概念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
有鉴于此,我们根据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结构与实质内容,提出国家一单位保障制和国家社会保障制概念。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保障属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强调国家一单位一个人利益高度一致的原则下,由国家扮演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者、保证者的角色,再由国家(通过政府)和单位共同扮演着社会保障的供给者与实施者的角色,国家与单位相互依存,承担共同责任;而社会成员则被分割在各个单位(在城市是各种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农村则是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或小队等集体组织)并与所在单位构成不可分割的关系,无偿地享受着相关社会保障待遇,从而是一种典型的国家一单位保障制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已经日益明显地体现出国家一社会保障制模式的特点。在国家一单位一个人利益日益多元化的条件下,虽然国家仍然主导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但构成中国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政府、企业、社团与个人等)却必须共同分担社会保障责任,国家通过立法凝聚全民共识来确立社会保障制度,之后通过社会化方式来加以实施,社会保障成为一个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系统。
从总体上讲,中国社会保障制度50多年来的重大变迁,即是由国家一单位保障制向国家一社会保障制发展。近10多年实际上处于两种制度模式转型阶段,是新旧制度交替的过渡时期,待新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深化改革最终定型后,即自然地过渡到国家一社会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节选自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20jAEX7FBSy8GzjFTYh2Q)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