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会介绍 学会动态 社保资讯 学术园地 法与政策 会员专区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专家访谈首页>专家访谈

专访金维刚:给住院率划条警戒线

发布时间:2025-02-09 来源:生命时报 浏览:699次

  遇到大病小病,不少国人都希望能住院彻查一番,放眼世界,这种“爱住院”的现象不多见。前段时间的一场网络直播中,国家医保局一位负责人坦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平均住院率已超20%,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高出8.2%,引发热议。

  “非正常上涨”

  据《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次达3.02亿次,居民住院率为21.4%,较2003年的4.7%增长近4倍。在老龄化背景下,住院率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也意味着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有明显提升,但一位医保工作人员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这属于“非正常上涨”。

部分医疗机构降低住院患者的收治标准,将门诊可治疗的病例收治住院,即无指征或低指征入院,而住院期间以健康查体、口服药物治疗为主,比如动员居民住院体检,从而按住院费用纳入医保支付;或将原本一次住院切分为两次以上,有的患者在同一家医院以转科治疗的形式重新办理出入院手续就属于这类情况;一床多人、虚假住院、医生渲染疾病危害性诱导住院,相关案例不胜枚举。

  对于上述现象,国家在持续打击,已通告多起违规案例,比如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庆康医院核定床位30张,最高日住院人数竟达108人,曾诱导大量检查结果正常、无急性感染证据的参保人员,以慢性阻塞性肺炎急性加重及各类急性感染为由入院治疗。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基本医保基金总支出2.97万亿元,住院费用占比稳定在70%左右,其中不合理住院每年侵蚀约2400亿元。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副院长金维刚直言:“医保基金是参保群众的保命钱,是全民健康的基本保障。住院率不断攀升正在加剧医保基金收支失衡风险。”

  有喜有忧

  高住院率背后的原因比较复杂,在按病组/按病种分值付费(DRG/DIP)改革下,违规问题将得到有效改善。另外,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日本老龄化情况更严重,住院率并未失控。高住院率背后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支付能力提升了。一位医保领域专家王教授(化姓)告诉记者,高住院率并非完全是负面的,至少表明我国医疗服务供给的充足性。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已达13.34亿,参保率超95%。近年来,我国基本医疗保障针对大病、重病等不断调整保障水平和范围,提高了居民的医疗支付能力,让“小病拖大病扛”成为历史。

  患者选择有偏好。王教授称,一方面,随着健康素养的提升、慢病发病率增加,公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约10.9亿,2023年达到95.5亿。另一方面,我国门诊和住院的医保报销比例存在差异,不少患者在诊疗中有“住院偏好”,以减少个人花费。以西安职工医保为例,三级医院的门诊报销比例为50%,每年最高支付2000元;住院报销比例则不低于88%,每年最高支付40万元,差异巨大。

  医院管理要营收。金维刚认为,由于公立医院收入中财政拨款占比较低,在政府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价销售的背景下,门诊收益显著下降,住院医疗收入成为医院创收的主要来源。因此,医院、医生倾向于引导更多患者住院治疗,以利于医院经营和增加收入。这或许也是我国住院率增长“东低西高”,与经济发展水平恰恰相反的原因之一。

  王教授进一步指出,医疗领域的市场机制不是“需求引导供给”,尤其在住院方面,是“床位供给创造床位需求”。门诊患者可自行决定就医行为,比如是否做检查、是否买药,而住院后,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医生对绝大部分住院行为具有强影响力。因此,部分医生会主动建议甚至诱导患者住院。

  大病预防还不够。我国医疗服务供给缺乏“守门人”制度,即基层首诊制度,加上患者的就医行为“自由”,可到任一医院就诊。基层诊疗能力偏弱,未能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预防机制,于是出现三级医院排队等床位,而基层医院病床空置的矛盾图景。如果有完善的基层“守门人”制度,不仅可做好疾病预防,让居民尽量少生病,还能确保患者及时在基层医院就诊,避免小病拖成大病,从根本上减少患病住院的需求。

  综合施策

  王教授表示,高住院率的背后是我国医疗供给的“规模失控,结构失衡”。大型三甲医院床位爆满常引发“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的错觉,于是大医院持续增加床位、扩张医院,给设备使用、人力调配、院感控制等带来挑战,对基层医院的虹吸愈发严重。北京迈伟律师事务所主任宋中清预计,高住院率带来的医疗资源紧张还会造成医疗差错和事故,增加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改变这一现况,两位专家表示需从三个方面着手。

  医疗服务强调防病。王教授认为,医疗系统需从“看病-治疗导向”转型为“健康管理-治疗导向”,从宏观层面整体调整医疗资源配置,改变结构失衡的现状,约束大医院,避免无序扩张。通过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等提高基础医疗服务、预防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让群众更便捷地获得健康资讯,不得病、少得病、没大病、不住院。

  体系建设分工明确。医疗服务体系越发达,越要形成分工明确的就诊网络,合理诊疗、有序就医,从而增加基层医疗服务的利用率。前提是构建分工协作、多层级的医疗服务体系,比如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抑制公立医院过度扩张,从而实现小病在基层就诊,大病再转诊至三级以上医疗机构住院,守住基层“诊疗门”。医保部门需继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守好医保基金的“监管门”,提升医疗资源和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满足多元医疗需求。当前,我国居民医疗需求的多样化、差异化明显,不仅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还希望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医疗服务及医疗保障也需进一步探索。比如,针对希望自费获取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医疗服务的人群,建设更多高水平的私立医院、国际医院以满足高端医疗需求,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为高收入群体提供更多选择。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0955853       联系人:杨老师
邮箱:caoss_org@163.com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0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