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会介绍 学会动态 社保资讯 学术园地 法与政策 会员专区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学会动态

学会动态 学会热点

社会保障重大理论问题务虚会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2024-11-04 来源:秘书处 浏览:244次

  2024年11月3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的“社会保障重大理论问题务虚会”在北京市国二招宾馆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15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保障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工作组成员参加会议。郑功成会长主持会议。与会者围绕“正确宣传社会保障常识与基本规律”、“重建社会保障意识形态”、“厘清社会保障底层逻辑”、“进一步全面深化社会保障改革的目标、原则、策略及关键性行动”等问题发言,并展开了热烈讨论。

会议现场

郑功成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已经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迫切需要理性地走向成熟、定型并为全体人民提供清晰、稳定的安全预期。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非资金不足,而在于制度本身存在的路径偏差亟待矫正,目前正处于需要通过制度重构和制度完善以实现理性建制的关键时期。他进而指出,在进一步全面深化社会保障改革中,特别需要搞懂社会保障制度的常识和基本规律,厘清底层逻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的“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神,坚持制度建设为主线,以高质量建制为首要目标任务,不仅要尽快矫正历史遗留的路径偏差,还要防止、避免新的举措埋下后患。他强调,要通过一批正本清源的研究成果,宣传社会保障的常识与基本规律,重建公平正义、共建共享、互助共济的社会保障意识形态,促使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从追求数量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阶段。

周弘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周弘在指出,社会保障理论正本清源的主要问题还在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公平效率缺一不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目标使命是公平,但不是不要效率,效率要能够保障制度平稳运行而不能突破制度公平的框架,只讲效率不讲公平是本末倒置的。她表示,从托底到普惠代表社会进步,北欧的普惠有自身的效率,精准的托底需要以巨大的行政成本与道德风险、腐败问题为代价,普惠本身更能够凝聚人心、提高国家认同感。她还指出,要瞄准改革的突破点,切忌大起大落式改革,对于医保、失业等具体领域的问题要明确,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建构,在建构的过程中始终不要忘记更加走向公平,要设计有效率的制度来解决问题。她强调,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有切实可行的设计,制度设计有时是迫于政治需要而产生,但错误的设计反而影响以后的政治和制度生态,对制度设计的细节要反复推敲。

王杰秀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工商大学教授王杰秀在发言中指出,全面深化社会保障改革需聚焦三大要点。一是要加强对社会保障基本规律、底层逻辑及意识形态的宣传。对此,他建议充分利用《社会保障评论》杂志这一平台,向公众普及社会保障的关键概念。二是要制定社会保障改革转型路线图,在确保改革平稳推进的同时,重点解决群众面临的核心难题。三是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特别是要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他表示,当前社会保障没有充分发挥兜底的功能,如在大病医疗领域,农村居民面临缴费标准上涨、报销比例偏低等问题使“病有所医”仍难实现。在长期护理保险领域,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的规模与需求尚不明确,照护费用更是远超基本生活开支,给民众带来了沉重负担。为此,需加强医疗与养老体系的融合,促进慢性病老人合理分流,缓解医院压力,并转变社会各界观念,特别是民政与财政部门,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关怀与支持。

关信平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教授关信平在发言中指出,谈中国的社会保障意识形态,首先需要把国家和市场分开。既往有很多社会保障改革是通过市场机制运行的,例如养老金中的多缴多得激励机制,但如今社会保障走要向法治化运行,依法缴纳社保应替代市场激励逻辑。应厘清国家和市场的责任范围,国家应负责以税收为保障的全民养老金制度,市场则负责发展个人养老金。其次需明确风险共担、社会互济的基本理念,社会保障不仅要抵御宏观风险,也要抵御制度自身风险,好的制度设计可以提高社保抵御风险能力。再次,需要论证现收现付制能够有效应对老龄化,只是和基金制的风险化解机制不同。最后,在社会救助方面,需要将相对贫困的理念贯彻进去;社会福利方面,应将保障范围从弱势群体转向全民。

丁元竹发言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在发言中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提及了民生保障诸多问题,对于学者而言关键在于如何介入相关政策的研究和推进过程,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去积极参与,开展真实且详细的研究,进而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推动问题得到足够的重视。他强调,社会保障的本质在于公平正义、广泛覆盖、互助共济、促进稳定和透明可持续。

席恒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席恒在发言中指出,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追求公平,社会保障制度应明确其本质与边界,如养老金制度是公共的而非私人的,需遵循风险共识、责任共担、权益共享的原则。他强调,厘清社会保障的底层逻辑应该明确三个问题:第一是“社会保障是什么?不是什么?”,第二是“社会保障为了谁?不为了谁?”,第三是“社会保障应该是什么?不应该是什么?”最后他表示,社会保障制度需随环境变化进行适应性选择,构建长效保障机制,确保全体人民的权益得到保障。例如,面对经济形态变化等新挑战,养老金筹资机制及公平性面临调整需求,社会保障政策需与外部变化环境相适应、与其他社会政策相关联,以稳固执行效果。

青连斌发言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青连斌在发言中指出,地区不公平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甚至普遍存在的制度问题。以养老金制度为例,尽管各地区间制度设计差距并不明显,但待遇差异较为显著,这多是由于地区经济差异导致,与地区财政实力高度相关。他强调,应从社会保障实践中具体的问题延伸到背后的基本理念问题,也应注重提高社会保障研究的政治站位,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重建社会保障意识形态。

金维刚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金维刚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尽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一些基本规律问题和常识性错误仍未得到解决。当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要求我们更审慎地对待社会保障制度,避免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定型,而应更加注重制度的实质内涵和可持续性。回顾改革初期,由于当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知尚不充分,早期的制度设计存在偏差。特别是在个人账户的设置上,折中方案的设计缺乏互助共济精神,并未真正体现社会保险的本质特征。个人账户的私有性质与社会统筹基金的公共支付责任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对等,长寿风险主要由社会承担,而个人责任与义务却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他表示,社会保障制度应坚守共享原则,强化统筹基金制度,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何文炯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在发言中指出,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关系到社会成员的民生福祉,而且影响每一个社会主体的行为选择,从而对宏观经济和整个社会运行产生重要影响。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建设和改革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应看到,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诸多缺陷,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变化的趋势。对此,需重点关注三方面内容:一是维护国民社会保障平等权益,基于风险保障需要逐步整合相关制度,缩小社会保障待遇的人群、地区和城乡差异。二是秉持社会保障的互助共济性,以互助共济优化社会保障资源配置,提升经济社会运行效率。三是促进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关注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社会团结的关系,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基本保障待遇水平,控制高保障群体的基本保障待遇水平,培育社会成员对基本保障项目和待遇的理性预期。

童星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监事、南京大学教授童星在发言中指出,社会保障制度的平等问题来源于政治学、效率问题来源于经济学、有效性问题来源于社会学、创新问题来源于管理学。当前,基于政治学视角的社会保障相关研究欠缺,而论证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问题恰恰需要政治学的视角。他强调,应加强对保障就业的相关研究,失业保险应要在实现和保障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进行,不应将失业保险置于就业之前。

严娟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医疗保障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严娟在发言中聚焦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存问题及改革方向。她指出,社会保障制度初期改革多属被动应对,随着制度运行,出现了政策运行与民众期望之间的矛盾,需进一步审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与制度设计初衷相违背,未能充分重视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筹资机制不完善、个人账户问题导致群体间的不公平。她强调,社会保障制度应是国家顶层设计的重点,需在具体环节中平衡不同群体间的差异,避免社会分层。她认为,对于现行管理机制应予以改革,如将社会保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并采用配套的执行机制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地实施。

高和荣发言

  厦门大学教授高和荣在发言中指出,社会保障的意识形态在广义上涵盖了价值立场的确立、价值趋向的引领、价值导向的设定以及价值原则的坚守等多个核心要素。鉴于中国独特的国情,亟需构建一套与之相契合的社会保障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应根植于社会保障的本质属性,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进行系统的制度设计与周密制度安排,唯有如此,才能解决中国社会保障的具体问题。

鲁全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鲁全在发言中指出,社会保障各领域风险的积累和爆发将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根基,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因此,厘清与重构社会保障基本理念和根本逻辑具有现实紧迫性。一方面,受路径依赖影响,明确基本理念和逻辑可以避免强化过去的错误观点;另一方面,这将有助于缓解社会保障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危机感。他表明,社会保障的底层逻辑是互助共济,应该将社会保障放进社会主义中去理解,并借助政治学和历史学视角去阐释。他认为,要从国际视角和自身历史视角出发,明确社会保障发展的基本规律,遵循 “破立结合”的原则,在制度改革时理清思路后再行动,逐步澄清和解决我国制度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杨方方发言

  浙江工商大学杨方方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经济领域的原则被不恰当地移植至福利领域,这一错误应用直接导致了理念层面的混淆与实践操作的偏差。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实际上是在为高收入、高地位群体“锦上添花”,而非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雪中送炭”。她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漏洞和问题,广泛涉及养老、医疗、生育、人口等领域,其中,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短板尤为显著,亟需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切实解决。她强调,普及社会保障的基本理念是当务之急,社会保障领域的学者肩负着清晰阐述社会保障价值观与基本导向的重任,这对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翟绍果发言

  西北大学教授翟绍果在发言中指出,社会保障制度性重构有四点核心:第一,形塑社会保障文化,包括国民的社会保障预期和国民对社会保障的制度信心。第二,优化社会保障结构设计和研究生态。社会保障研究者应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到地方政策的绩效评估和改革实践,以便获得真实结论。第三,强化社会保障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支持。台湾省社会保障教育协会等经验可供借鉴,在对公民进行社会保障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基于人文关怀的角度为其提供制度的参与感。第四,重视数字经济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当前互联网的兴起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强烈冲击,挤出了相当一部分正规就业的劳动者,使其被迫变成灵活就业人员,损害其社会保障权益,应尽快修补这一制度漏洞。

李志明发言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志明在发言中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保障的核心价值取向和制度目标,而社会公平正义就是指所有社会公民能够“得其应得”。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的基本利益诉求包括平等方面的利益诉求和自由发展方面的利益诉求。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强制性资源共享机制,与社会成员的基本利益诉求天然契合。他认为,社会保障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因为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收入分配的调节器、社会运行的稳定器,这三个判断印证着社会保障在经济、社会及政治领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刘佑平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秘书长刘佑平在发言中指出,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安全网的建立需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进行全局性规划。回顾过往,众多社会保障制度在设计初期未能充分预见其潜在的漏洞与风险。他表示,社会保障理念的传播不应局限于学术界内部,而应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使社会保障理念深入人心,实现广泛普及。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知与理解,更为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为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社会支持。

陈斌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副秘书长、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陈斌在发言中指出,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应系统总结并宣传社会保障常识与基本规律,秉持公平正义、互助共济以及共建共享等基本理念,以社会保障底层逻辑指导政策制度的改革目标、原则和策略。他还指出,社会保障制度还需积极回应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与时俱进推进制度建设与制度完善。

彭建梅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助理彭建梅在发言中指出,社会保障制度应明确“保什么、为谁保”的问题,真正成为社会的安全网。现实中,医保等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诸多不足,例如药物目录及配套措施存在的缺陷可能加剧因病致贫的现象。此外,部门利益有时会凌驾于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上,这与社会保障制度所倡导的公平正义价值理念相冲突。因此,需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确保其真正为人民谋福利,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石。

谢琼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谢琼在发言中认为,进一步全面深化社保改革不仅需要具体制度政策领域的研究,还需要回归初心,关注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厘清社会保障的底层逻辑。重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注重系统性、建设性和前瞻性,可以分为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对现行的社会保障再做一次评估,与其初心及目的相比,如今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存在怎样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在迭代社会保障理论体系时需要关注社会保障的现代化问题,除了保险及资金之外还有服务等要素需要关注,此外还需要注重与外部制度衔接。她指出,对于社会保障本质的讨论,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不忘初心,而且可以帮助更多人构建对于社会保障的正确认知。

黄国武发言

  四川大学副教授黄国武在发言中指出,目前社会保障体系中需求与需要、手段与目标之间存在明显错位,这不仅导致保障水平整体偏低,也造成了资源配置的失衡。他指出,未来在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应着力强化其制度属性、功能和效应,不断提升国民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知并加强他们对社会的认同。在此基础上,应简化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强化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的责任担当,确保社会资源能够实现更高效、公平的分配。

华颖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华颖在发言中指出,社会保障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以及其内在蕴含的保护弱者、互助共济的规律,是无需争议的制度规律。她认为,在深化社会保障改革的进程中,需要关注当前社会许多不可逆的趋势变化,如教育形态、人口的高流动性等。面对这些复杂多变的挑战,社会保障改革不能孤立推进,需注重社会保障政策、人口政策、生育政策等多个领域协同推进。

郭林发言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郭林在发言中指出,社会保障重大理论问题是社保学界迫切要研究的问题。当前社会保障领域不少文章采用的是西方社会科学范式,这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差距很大。大量期刊来稿或仅停留在事实表面,或违背社会保障基本常识和规律,极易误导学者尤其是年轻的研究者。他呼吁,社会保障学者应撰写系列思辨性文章,提炼和分析社会保障领域中违背常识和基本规律的错误认知,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界的理论引导。

杨俊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秘书长杨俊在发言中指出,以养老保险为例,市场化思维引导下建立的个人账户制度已经陷入结构性矛盾,在现有偏差基础上的调整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会导致内在冲突更加明显。此外,制度设计中的承包制思维和属地化管理加大了地区间的制度差异,也加剧了地区间不平衡问题。因此,从理论出发正本清源,消除社会保障改革过程中产生的路径偏差十分必要。

  郑功成会长在最后的总结中指出,本次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社保领域改革提供智力支持。会议在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和重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方面取得了高度共识,并深入讨论了社会保障与国家安全、社会平等、人民福祉、国家责任等重要议题。他希望与会学者关注社保领域的长远发展,寻找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争取拿出更多具有理论深度和现实价值的成果。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0955853       联系人:杨老师
邮箱:caoss_org@163.com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0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