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会介绍 学会动态 社保资讯 学术园地 法与政策 会员专区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学会动态

学会动态 学会热点

社会救助与数字化治理(2024)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发布时间:2024-08-26 来源:秘书处 浏览:627次

会议现场

  2024年8月24-25日,“社会救助与数字化治理(2024)”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指导,浙江工业大学主办,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浙江工业大学民生保障政策法律研究院(社会法学研究院)承办,杭州菲尔德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协办。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数智赋能、融合创新与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蔡袁强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蒋玮、浙江省民政厅厅长陈斌等出席会议。大会开幕式由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陈耀主持。

陈耀主持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海南大学、河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内蒙古大学、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云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辽宁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广东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全国10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民政及医保部门、社会组织和数字化企业等共3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数智赋能、融合创新与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蔡袁强致辞

  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蔡袁强代表主办单位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强调,社会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次研讨会旨在总结社会救助体系发展过程中数字化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数字赋能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对于紧扣社会救助改革布局、推动社会治理领域研究取得新突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恳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持续关心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及社会保障学科的发展。

郑功成致辞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致辞中指出,这次会议聚焦数智赋能与社会救助治理主题,来自学界、民政系统和相关市场主体的代表齐聚一堂深入研讨,是一次多方融合、共促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学术盛会。他同时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未来五年至关重要,而制度建设是主线,特别是各项民生保障制度更需要在澄清认识误区、厘清底层逻辑、尊重客观规律、适应中国式现代化新要求的条件下全面加快深化改革步伐,确保理性建制、优质定型、不留后遗症给未来,以回应好人民的新期待并提供清晰、稳定的安全与发展预期,社会救助作为基础性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也不会例外。他进而指出,数字化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人们越来越依赖数字及其运用工具,社会救助工作也需要通过数智赋能来提升制度运行效率、提高救助对象的精准识别度和有效监测度,但数字是冰冷的,数字化转型应当增加温度而要避免冰度,因为社会保障服务的对象是人,社会救助的对象更是弱势群体,不能让冰冷的数字化工具替代这一制度应当饱含的人文关怀,更不能让数字化工具成为损害救助对象隐私与尊严的工具。他强调,作为基础性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社会救助的重要性永远不会降低,而是会跟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走向共同富裕的步伐,在不断提升底部公平的条件下迈上新的发展台阶,并借助数字化工具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有力制度保障。

蒋玮致辞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蒋玮在发言中谈了对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两个方面的认识。第一,充分认识新时代新征程社会救助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与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救助的功能定位、救助对象、保障水平、供给方式等方方面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正经历从兜底性制度向基础性制度的根本性转变,需要思考如何认识与把握社会救助体系与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之间关系。第二,以数字化赋能为重点,全面深化社会救助的改革创新和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迭代升级。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借助数字赋能,加大数据资源的集成,积极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完善数字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分层分类与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体系。数字化建设是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重点、难点之一,希望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以数字赋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取得更大的成效。

童星主持主题报告环节

  开幕式后,交流会开展大会主题报告。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项薇,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左停,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仁耀,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教授岳经纶先后作大会主题演讲。主题报告环节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监事、南京大学教授童星主持,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浙江工商大学社会政策研究院院长王杰秀、南开大学教授关信平和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浙江大学教授林卡担任点评嘉宾,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社会救助分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作主题报告总结。

项薇作大会发言

  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项薇在题为“改革创新 数字赋能 助推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发言中指出,数字化改革是全面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重要支撑,是推进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和动力。首先,项薇副厅长介绍了浙江省社会救助数字化改革的历程,包括探索起步、建设推广、优化集成、持续深化四个阶段。接着介绍了浙江省如何利用数字技术重塑社会救助的流程,包括利用数字技术解决救助业务协同办理、救助服务有效智配、经济状况统一核对、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等重要问题。同时,项薇副厅长向大家介绍了浙江省在社会救助数字化改革领域取得的一些成效。通过“一件事联办”实现从分散到联合的转变,提升治理能力;通过“精准画像”“一户一策”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提升服务水平;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从信息化到智能化的转变,实现系统能级提升。最后,项薇副厅长展望了浙江省社会救助领域数字化改革的下一步规划,包括助力低收入人口扩面、发挥助联体枢纽作用、完善服务类社会救助、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

何文炯点评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在点评中认为,项薇副厅长的报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浙江省在社会救助领域数字化改革的探索情况,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何文炯教授对此作了三点评论: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并努力提高其科学化水平。早在2001年,率先全国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8年率先全国实施《浙江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其中提出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第二,浙江在社会救助数字化改革方面的探索,不仅是数字技术的一般应用,更重要的是理念的转变和创新的精神。这一过程中,有制度的改进、流程的优化、信息的标准化,还有部门之间信息藩篱的破除。第三,在社会救助领域,数字化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期待浙江省有更多更有价值的探索。随着经济社会变迁,尤其是人口年龄结构、空间结构的变化和社会救助内容、方式的变化,社会救助数字化的前景将更为宽阔,如需求的把握、供给的匹配、质量的评价、绩效的评估等等,不仅需要合理的制度和有效的机制,也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手段。

左停作大会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社会救助分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左停在题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体系的功能与功能化”的主题发言中指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是近年来国家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手段,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此外,左停教授介绍了低收入人口的内涵、低收入人口监测的指标体系的构建、低收入人口监测的功能化等内容,从“家庭人力资源情况”“资产与资源情况” “收入情况”“支出情况”“发展、帮扶和救助政策获得”“风险情况”“主观意愿与需求”七个方面构建了低收入人口监测的指标体系,还指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面临着监测的统一规范性与地方差异性、指标的稳定与动态变化、面面俱到与运行维护成本效率、投入与产出等方面的难点。

王杰秀点评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工商大学教授王杰秀在点评发言中指出,左停教授的报告有四个方面的内容让人印象深刻:第一,提出了认识低收入人口的三个维度;第二,将帮扶对象分为生理性困难群体、发展性困难群体、稳定脱贫群体三类;第三,设计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监测指标体系;第四,对监测的功能与功能化进行了辨析,强调监测的目的在于服务决策。此外,王杰秀教授还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体系、促进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措施:第一,重视人口流动与城乡分割对社会救助工作带来的挑战,逐步解决低收入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工作生活却只能在流出地接受社会救助的问题;第二,社会救助方式要实现现金、实物与服务相结合,生活照护等服务救助的需求监测和供给更加困难、重要性日益凸显;第三,完善基本生活救助与就业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等专项社会救助的协同配套,推动分类救助的精准化精细化专业化。

钟仁耀作大会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仁耀在题为“上海市社会救助数字化治理实践经验与挑战——以普陀区为例”的主题发言中指出,社会救助数字化治理是破解以人工为主的传统社会救助面临的现实困境的重要手段。首先,他介绍了社会救助数字化治理的目的与优势,提出社会救助数字化治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地理空间障碍、消除时间限制、保证救助更加具有系统性和整合性,进而大大提高社会救助的精准性。其次,他介绍了普陀区社会救助数字化治理的实践,包括“强基”“亮剑”“赋能”“创星”“融合”“厚德”六个方面的特色。最后,他介绍了社会救助数字化治理面临的挑战,包括数据如何整合与数据利用价值如何提升、各种救助力量之间如何统筹协同发展、数字化治理与人工服务如何共同发力、如何解决数字化治理的风险等。

林卡点评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浙江大学教授林卡在点评发言中认为,钟仁耀教授从信息收集与信息整合、社会救助数字化治理实践等方面做了系统介绍,其中预警建设机制中涉及预警等级分类的做法很值得借鉴。林卡教授指出,社会救助数字化治理为预警机制、主动发现机制带来很多助力,为社会救助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社会救助数字化治理平台的建设将有助于民间社会力量的整合。另外,他还强调钟仁耀教授提出的社会救助数字化治理面临的问题对于完善社会救助工作很关键。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数据整合以强化功能、如何将社会救助的覆盖范围向低收入群体拓展、如何发展服务型社会救助模式、如何解决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如何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效联动等,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岳经纶作大会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教授岳经纶在题为“数字技术、救助治理与社会权利”的主题发言中,以美国福利治理数字化实践为例,深入探讨了数字技术与社会救助、社会权利之间的复杂关系。首先,他回顾了数字技术与福利治理提出的历史背景,指出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很多地方开始将决策权交给复杂的计算机系统与算法,但数字治理具有两面性,它在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伦理和正义问题,尤其是社会救助数字治理中的算法歧视问题。其次,他详细介绍了美国数字技术与福利治理的实践经验,以及学界对美国福利治理数字化实践的批评与反思,指出数字治理的推进与新自由主义、新公共管理密切相关,旨在压缩福利支出和控制穷人。最后,他以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弱势群体为切入点,引出美国福利数字治理对中国社会救助数字化转型的启示,并呼吁在场的所有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这一重要问题。

关信平点评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教授关信平在点评发言中认为,岳经纶教授指出数字技术具有两面性,并以美国为例从负面的角度展示数字技术运用不当给福利数字治理带来的负面效果。关信平教授提出,我们要思考贫困问题背后的价值问题,到底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不平等带来了贫困问题?贫困的价值判断应考虑社会救助的角色,以及如何在保障基本人权和提供更高层次救助之间找到平衡。中国的经验显示,建立以家庭经济状况为基础的社会服务体系是个有益尝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最后,如何从“管控型数字化治理” 转向“服务型数字化治理”?我们制定的社会救助政策是否合理?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林闽钢作主题报告总结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社会救助分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在主题报告总结中认为,首先要充分发挥出技术治理的作用。目前中国社会是“总体性支配+技术治理”,技术治理的首要前提就是数量化与可观测,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大数据、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对贫困政策落实、贫困治理体制机制构建等方面都发挥有效的支撑作用。大国治理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简约治理问题,数字技术可以穿透底层社会,将原本沉淀在地方的“情境信息”转换为“中央—地方”的共享信息,为反欺诈构建精准管理的基础,此外,还可以降低信息和数据搜集的成本,在考核监督、监测预警等方面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治理推动了社会救助从被动到主动、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次。要充分发挥数字化对社会救助的赋能作用。推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迭代升级。长期以来,从供给侧开展的社会救助改革属于1.0,目前需要以需求为导向,加大对低收入人口的识别—监测—动态预警—政策干预的一体化建设,向需求和供给匹配的2.0和3.0社会救助体系发展。聚焦低收入人口信息管理的信息归集、数据共享、监测预警、数字监督和转办推介功能的拓展。推动中国社会救助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8月24日下午和8月25日上午,举行了“数字慈善与社会救助发展、社会救助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社会救助融合创新、数字化与服务类社会救助发展、智慧救助新发展、低收入人口与共同富裕、数字化治理综合论坛、数字化背景下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数智赋能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数智赋能与精准救助、数字化治理与专项救助探索、数字化与社会救助机制优化、数字化背景下的民生保障、数字化治理研究生论坛” 14个分论坛,90余位专家学者报告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分论坛一 数字慈善与社会救助发展

  “数字慈善与社会救助发展分论坛”由中山大学教授岳经纶主持,浙江大学教授林卡、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商存慧评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乐章作了题为“数字经济时代慈善的数字化发展及其治理路径”的发言,浙江省医疗保障局二级调研员张华作了题为“共同富裕背景下浙江省引导社会(慈善)力量参与医疗救助的探索与实践”的发言,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高静华作了题为“数字化驱动下社会救助多重制度逻辑冲突与行动策略——以缙云医保防贫数字化改革为例”的发言,杭州市富阳区民政局四级调研员彭伟作了题为“数字赋能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以富阳区社会助医工程为例”的发言,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副教授、浙江省现代互联网研究院执行院长裘涵作了题为“数字慈善与社会救助:应用实践与未来展望”的发言,水滴公司水滴筹事业部、社会责任部负责人翟羽作了题为“数字赋能大病救助工作有效衔接—以缙情帮为例”的发言,新泰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徐萍作了题为“多元参与 多维救助新泰市构建社会救助‘复合联动’新生态”的发言。与会者认为,科技对社会救助体系具有重塑作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政府资源、社会资源与慈善资源,实现对困难群体的精准识别与高效救助,促进了慈善事业的精准化、高效化发展。两位点评人指出,分论坛一深入探讨了数字慈善与社会救助的创新实践,展示了多个地区的成功案例与前沿探索,揭示了数字慈善在提升社会救助精的准性、高效性方面的巨大潜力与广阔前景。未来,数字慈善与社会救助将迈向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新阶段。

分论坛二 社会救助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

  “社会救助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分论坛”由四川大学教授张浩淼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瑜、杭州市西湖区民政局副局长史学高评议。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凤华作了题为“社会救助数字化转型:全球图景与中国方案”的发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李卓作了题为“社会救助数字化转型中的技术进步与价值重塑”的发言,江苏省泰州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朱俊作了题为“社会救助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思考”的发言,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杨佳作了题为“社会救助智慧化发展的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的发言,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李静怡作了题为“服务界面创新:社会救助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样态与内在逻辑——基于广州市‘穗救易’实践的考察”的发言,贵州财经大学研究生陈清源作了题为“社会救助数字化转型的协同治理逻辑及实践限度研究——以贵州民政应用场景为例”的发言,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黄锴作了题为“社会救助数字化转型的法律风险及其应对”的发言。与会者认为,面对风险社会的挑战,社会救助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显得尤为迫切。在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社会救助体系应优化顶层设计,构建全局信息生态;同时,关注民众需求与技术赋能之间的平衡,以推进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两位点评人指出,本组讨论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既回应了理论问题,又谈到了基层实践的痛点。此外,面对数字壁垒问题,既要建立平台实现数字资源共享,也要关切数字安全和数字隐私等问题。

分论坛三 社会救助融合创新

  “社会救助融合创新分论坛”由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张熠主持,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李鹏、浙江省温州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卢志敏评议。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姚建平作了题为“共同富裕目标下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和范围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的发言,绍兴文理学院教授陈亚东作了题为“数字化救助与隐私权保护的协同”的发言,暨南大学副教授李琴作了题为“TOE理论视角下社会救助数字化的多重逻辑与治理困境”的发言,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郑吉友作了题为“社会救助视角下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健康问题研究”的发言,宁波市甬尚慈善社工服务中心社工师闫芳作了题为“社会救助创新实践”的发言,河南省驻马店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马远作了题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救助数据化探讨”的发言,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刘孟柳作了题为“数字化背景下社会救助隐私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的发言。与会者认为,在共同富裕目标下,社会救助的保障水平、覆盖范围及救助策略至关重要,数字化技术对提升服务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确保隐私安全等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强化政策协调、技术创新、服务模式革新及人本关怀的融合,可有效应对社会救助面临的挑战,构建更加公正、高效且以人为本的社会救助体系。两位点评人指出,农村是当前养老服务体系的短板,农村空巢老人的赡养是短板中的短板,值得学界重点关注。另外,低保标准的设计需要关注社会公平性,如何完善兜底保障是当前社会救助领域面临的一大难题。

分论坛四 数字化与服务类社会救助发展

  “数字化与服务类社会救助发展分论坛”由吉林大学教授贾玉娇主持,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胡芳肖、浙江省湖州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谭秀芬评议。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教授成海军作了题为“新时代我国服务类救助的探索经验和发展趋势——以D市服务类救助实践为例”的发言,山东省肥城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市民政事务服务中心主任陈乃笋作了题为“‘桃仙子’照护爱满桃都——数字赋能服务类救助强化监管肥城实践”的发言,山东省日照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指导中心社会工作师马昕作了题为“帕累托最优视角下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探索与实践”的发言,云南省巧家县民政局社会救助服务处工作人员侯永俊作了题为“关于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几点思考”的发言, 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段昆昆作了题为“平台型社会救助服务:实践形式与运行机制——以J区社会救助服务联盟为例”的发言,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曾祯作了题为“‘政策找人’:城市社会救助服务协同治理模式与路径探究”的发言。与会者认为,我国服务类社会救助面临多重挑战,包括特困人口动态管理、制度完善、救助类型平衡、资金效率及信息系统与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等。另外,社会救助工作需要技术推广与服务拓展,平台型救助应构建多元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质量。两位点评人指出,当前社会比较重视通过服务类救助的人文关怀,来缓解不公平导致的边缘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深入理解多元主体的需求,融合实践与理论,制定服务策略;同时,完善福利服务,整合资源,提升服务质量与用户体验。

分论坛五 智慧救助新发展

  “智慧救助新发展分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万国威主持,南京大学教授严新明、云南大学教授李静评议。浙江省杭州市民政局副局长伊曙花作了题为“杭州市创新打造‘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应用破解潜在相对贫困对象精准救助难题”的发言,上海速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肖樑作了题为“让数据更温暖: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建设与展望”的发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曹艳春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AI大模型赋能全民智慧救助技能提升路径及应用研究”的发言,东南大学副教授吴一超作了题为“互联网使用与家庭贫困缓解——基于CFPS2020的实证分析”的发言,江西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局一级主任科员李灿兴作了题为“江西省通过“四项举措”不断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的发言,山东省社会救助服务指导中心综合部高级工程师张泽胜作了题为“基于信息化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研究”的发言,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王晨曦作了题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与路径探索: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分析”的发言。与会者认为,利用大数据提升信息共享的时效性和完整性,重点在于开发数据处理能力,提高数据监测效率,并通过省级大数据平台强化跨部门合作。两位点评人指出,分论坛五探讨了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救助的融合应用,特别是在提升低收入群体帮扶效率与精准度方面提出了独到见解,这些探讨为慈善与社会救助领域的精准施策提供了借鉴。

分论坛六 低收入人口与共同富裕

  “低收入人口与共同富裕分论坛”由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姚建平主持,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郑先平、浙江省丽水市民政局社会福利救助处副处长王伟军评议。四川大学教授张浩淼作了题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统筹防止返贫和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逻辑因应与实现路径”的发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万国威作了题为“我国低收入人口的新特征与新需求:基于29个省的统计”的发言,金华市民政综合服务指导中心主任费凡作了题为“金华开发区低收入群体综合帮扶体系路径的研究”的发言,浙江省嘉兴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干部芦佳佳作了题为“低边以上相对困难家庭致困原因、帮扶需求和帮扶路径的研究和探索——以嘉兴市为例”的发言,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朱楠作了题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影响低收入群体幸福感的路径分析——基于fsQCA方法”的发言,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马泽乔作了题为“管理延伸与功能补位:农村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的政策创新-基于社区视角的探讨”的发言,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古丽尼尕热·阿里木作了题为“由户到村:农村低收入群体的需求回应与村级组织功能再定位——基于三次分配的视”的发言。与会者认为,精准扶贫阶段后的社会救助步入了新阶段,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复杂化,其首要任务是明确当前低收入人口生计状况,明确政策设计的针对性。两位点评人指出,分论坛六汇聚了学者、研究生及基层工作者,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展现了实践案例的研究价值,探讨了低收入人口特征、问题及新需求,建议在研究中融入经验教训总结,为完善帮扶政策的提供借鉴。

分论坛七 数字化治理综合论坛

  “数字化治理综合论坛”由南京大学教授严新明主持,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郭玉辉、成都市民政局安全应急和执法监督处处长张巧玲评议。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张熠作了题为“共同富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布局:集聚还是分散?”的发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民政局局长、党委书记何里扬作了题为“数字治理背景下社会救助审批权限下放后的挑战与监管创新——以西湖区为例的实践探索”的发言,沈阳师范大学教授邵祥东作了题为“新发展格局中的福利彩票社会责任理论生态优化研究”的发言,辽宁大学教授王素芬作了题为“社会救助法实现共同富裕的理念转型及法治保障”的发言,江苏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一级主任科员谢海彬作了题为“数字化治理在社会救助领域的实践与思考”的发言,广东省广州华资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总监刘永波作了题为“社会救助数字化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发言,云南大学讲师赵佳作了题为“社区数字治理:实践逻辑和优化路径——基于云南楚雄幸福里社区数字治理平台的考察”的发言。与会者认为,数字化治理通过优化政策执行、提升服务可及性,确保了资源精准配置,但面对数字鸿沟和数据安全等挑战,还需要创新监管机制,加强顶层设计。两位点评人指出,各位发言人从实践现象引出理论研究问题,但对社会救助内涵理解不够全面,建议在法律上明确界定社会救助的范畴,推动社会救助理念的转型,并在实践中巧妙平衡感性与理性、柔性与刚性的矛盾。

分论坛八 数字化背景下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数字化背景下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分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瑜主持,民政部培训中心教授成海军、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王超群评议。吉林大学教授贾玉娇作了题为“中国社会救助政策的实践智慧”的发言,云南大学教授李静作为题为“优势视角下闭环链式救助的盘龙实践:探索、经验与困惑” 的发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民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平原作了题为“‘弱有众扶’数字化治理逻辑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区为例” 的发言,湖州市民政局副局长莫建新作了题为“共同富裕背景下关于建设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实践与研究——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的发言,四川久远银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刘欢、欧海莉作了题为“一体化综合救助帮扶平台解决方案”的发言,河海大学教授张鑫作了题为“数字赋能社会救助分层分类体系建构的逻辑溯源与价值边界”的发言,山东省泰安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陈丽娜作了题为“聚力聚合创新突破全力抓好“泰汇救”社会综合救助体系建设”的发言,广东工业大学讲师陈泳欣作了题为“将工会带回来: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社会救助体系建构”的发言。与会者认为,数字赋能社会救助的重点在于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建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将数字化技术融入社会救助之中,解决社会救助的手段问题,让老百姓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两位点评人指出,政府、市场、社会各司其职,并依托社会主义体系中的正式及非正式资源,协同作用于社会救助与福利领域,整合资源服务于弱势群体,这构成了我国推进社会救助的独特优势。此外,自由裁量权是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议题,其改革旨在优化社会救助决策的过程。

分论坛九 数智赋能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

  “数智赋能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分论坛”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乐章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韩华为、浙江省医疗保障局二级调研员张华评议。宁波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处处长殷勇山作了题为“宁波市探索构建‘168’救助+慈善无缝衔接机制绘就困难群众共同富裕美好生活图景”的发言,杭州思锐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欧阳华作了题为“政府救助与慈善衔接的数智化平台开发及应用”的发言,湖南大学副教授杨晶作了题为“县域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内生困境、嵌合逻辑及驱动机制——基于经济弱县双牌的案例研究”的发言,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李德健作了题为“论网络社会救助平台衔接机制的法理逻辑与完善路径”的发言,山东泰安市泰山区民政局党组成员、民政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张广华作了题为“政府帮扶与慈善救助的衔接机制研究”的发言,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姚涵作了题为“数据要素纳入三次分配制度的实现路径:基于社会救助的补偿视角”的发言,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生曹蓉作了题为“从授鱼到授渔:社会救助与慈善帮扶的衔接机制研究——以户部巷社区‘石榴花’夜市为例”的发言。与会者认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需强化基础机制设计与加强多方合作,创新性地融合民政慈善资源,建立统一服务平台,完善衔接机制,构建多主体参与、良性循环和公共利益实现的基本共识。两位点评人指出,政府救助与民间慈善的互补协同,加上适当的数智化赋能,对提升扶贫和社会救助效果至关重要。面对社会救助领域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应加强跨部门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以更高效更公平地服务于社会各阶层的目标。


分论坛十 数智赋能与精准救助

  “数智赋能与精准救助分论坛”由浙江省金华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晔主持,河南大学教授凌文豪、江苏省无锡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李莉评议。浙江省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副主任鲍柏焕作了题为“关于当前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思考与建议”的发言,上海长宁区民政局徐军作了题为“画一幅‘精准画像’,订一份精准方案”的发言,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刘璐婵作了题为“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数据共享机制优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的发言,大连财经学院讲师杨娇作了题为“困难群众精准画像研究”的发言,河南省三门峡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干部张彬作了题为“计算机多维度智能分析助力精准施救”的发言,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民政局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主任马兴平作了题为“精准社会救助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发言,贵州大学研究生郑志凤作了题为“数字化平台助力社会救助精准识别与动态管理的作用机制与实践路径”的发言,西北大学研究生李龙林作了题为“数字技术赋能精准救助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的发言。与会者认为,数智赋能与精准救助是一项综合性研究,数智赋能精准救助的关键在于如何推动社会保障与数智化融合、如何精细化社会救助服务与数智化服务平台。两位点评人指出,各位专家分享的实务经验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但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社会救助实践还存在困难。

分论坛十一 数字化治理与专项救助探索

  “数字化治理与专项救助探索分论坛”由河南大学教授凌文豪主持,浙江大学教授张翔、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高静华评议。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王超群作了题为“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的认定与识别”的发言,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胡晗作了题为“缓解还是促进:子女照料对低收入老人失能失智程度的影响”的发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吕茵作了题为“数智化赋能工会帮扶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的发言,南京大学助理研究员霍萱作了题为“数字经济下残疾人就业的分化与包容性发展研究”的发言,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李瑾作了题为“临时救助政策减贫效果感知的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的发言,杭州菲尔德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研究总监张奇进作了题为“数字赋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金华市“金保未”系统落地案例分享”的发言。与会者认为,社会救助体系应兼顾收入型与支出型贫困,以医疗救助为核心,完善医保制度,积极应对因病致贫。对老年人、残障群体增强救助力度,融合长期与临时救助措施,并依托制度改革与信息化,持续优化社会救助体系。两位点评人指出,工会应拓展其功能,除开展内部互助外还需承担社会救助责任。此外,技术助残具有两面性,应该探讨公益、市场、企业、政府之间逻辑差异。

分论坛十二 数字化与社会救助机制优化

  “数字化与社会救助机制优化分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凤华主持,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方巍、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朱楠评议。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胡芳肖作了题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计量分析”的发言,东南大学副教授程诚作了题为“医疗众筹成效的地区差异及其微观解释”的发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师贺莉作了题为“精准救助保障房片区困难老年人的实践困境及推进策略——以南京市Q社区为例”的发言,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许艳萍作了题为“数字赋能与资产累积:城市“低保”家庭金融能力提升的资产建设干预机制与成效研究”的发言,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助理研究员刘雅婷作了题为“数智时代高校法治建设的挑战及因应”的发言。与会者认为,数字化在社会救助中的应用,涵盖现状挖掘、医疗众筹、保障性住房、资产积累及法治建设等议题。结合政策协调、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与人本关怀,能精准剖析并应对社会救助面临的挑战,构建更加公平、高效、人性化的社会救助体系。两位点评人指出,教育和福利政策对提升落后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及经济状况至关重要,这些政策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地区及低收入群体的发展,并建议通过改善信息传播与医疗条件来扩大政策的积极影响。

分论坛十三 数字化背景下的民生保障

  “数字化背景下的民生保障分论坛”由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振杰主持,沈阳师范大学教授邵祥东、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张晖评议。南京大学教授严新明作了题为“‘复式分析’下的中国特色基本民生兜底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的发言,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李立清作了题为“中国特色基本民生兜底保障体系建设政策创新与实施路径研究”的发言,海南大学副教授王强作了题为“委托型福利代理关系:地方政府福利供给的行为逻辑——基于低保‘扩围增效’的案例分析”的发言,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喻明作了题为“中国特色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的政策主题、演进历程、府际网络关系演化研究——基于1949—2024年国家层面政策文件的计量分析”的发言,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仲光金作了题为“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中国基本民生兜底保障政策变迁:动力、逻辑与展望”的发言。与会者认为,如何利用国家资产负债表的概念来分析和提升民生兜底保障的效果是民生保障建设研究的重点,当前生活保障标准的提高与人数下降之间的关系也是值得研究的议题。两位点评人指出,脱贫攻坚胜利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绝对贫困的终结,当前需要强化福利保障水平、提升低收入人群创收能力,并借助数智化技术改善其生活状况;同时,通过比较东北地区与杭州农村地区在社会兜底保障上的差异,发现亟需加强对农村留守老人社会保障的关注。

分论坛十四 数字化治理研究生论坛

  “数字化治理研究生论坛”由内蒙古大学教授王晓东主持,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陈忱、暨南大学副教授李琴评议。温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徐斯斯作了题为“从技术封建主义到技术人本主义:社会救助政策的创新路径研究”的发言,江西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王若妍作了题为“农村社会救助政策能缓解低收入群体的相对贫困吗?”的发言,复旦大学研究生田梦宇作了题为“场景赋能、意义生产与情感响应:慈善超市何以重塑全民慈善?——基于‘空间生产’的质性研究”的发言,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余婕作了题为“随迁老人数字融入的伦理困境与化解路径”的发言,济南大学研究生张圣龙作了题为“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时间银行缓解贫困女性化路径治理研究”的发言,浙江工业大学本科生徐轩扬作了题为“数字时代下社交网络服务型救助模式的本土化应用与规制路径”的发言。与会者认为,在社会救助政策从制定走向完善的进程中,历经了由“技术封建主义”向“技术人文主义”的理念转变。慈善超市作为新兴社区设施,其功能、挑战及未来影响值得深入研究。借助数字技术破除性别角色束缚,增强代际互助,能有效地推进养老服务的优化。两位点评人在研究方向、论文设计、控制变量的选择以及实证数据的应用等方面给出了细致的建议。

  在各分论坛结束后,举行了本次会议的闭幕式。闭幕式由浙江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法学院院长吕鑫教授主持,十四个分论坛的主持人或点评人作了分论坛总结发言。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民生保障政策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祝建华作会议总结,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贾侃作会议致谢。

吕鑫主持闭幕式

分论坛代表作总结发言

祝建华致会议总结词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民生保障政策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祝建华致总结词。祝建华教授用“数智赋能”“融合创新”“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三个关键词来总结本次会议。第一,数智赋能。在数字化基础上,未来还要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来赋能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第二,融合创新。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的专家与实务工作者,实现了校、政、企、社四方专家联动与融合;同时,也汇聚了社会救助研究领域老、中、青三代学者,实现了研究力量的联动与融合。第三,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本次会议探讨了很多最新的研究议题,如数字慈善、服务类社会救助、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的有效衔接。这些议题是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过程中的焦点、难点、痛点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推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最后,祝建华教授向出席本次交流会的各位领导、嘉宾、学者及学生志愿者表示衷心感谢。

贾侃致答谢辞

  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贾侃在答谢辞中对参与本次学术大会的各部门领导、各方来宾、学界同仁以及学生志愿者表示衷心感谢。

与会人员合影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0955853       联系人:杨老师
邮箱:caoss_org@163.com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0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