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会介绍 学会动态 社保资讯 学术园地 法与政策 会员专区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社保资讯

中央资讯 地方动态 域外传真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综述之五: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发布时间:2024-06-17 来源:人民政协报 浏览:131次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要求。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就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完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等。

  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充分、更加可靠、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交出更为优异的社会保障答卷?在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与会的多位政协常委和委员聚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分专题深入协商,以积极履职和高质量建言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扎实推进。

  构建“从有到好”的养老保障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一老一小”,关乎民生、连接民心。

  委员和常委们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并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建立起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同时,伴随着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保障体系正面临着诸多的风险挑战亟待破解。

  全国政协常委胡刚重点关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问题,他用一组数据,介绍了我国养老保障城乡之间存在的巨大“剪刀差”。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农村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23.81%,高于城市15.82%的老龄化率。《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数据则显示,2022年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仅为205元/月,不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的十七分之一。”胡刚说。

  “除了人口总量大、养老金差距大,相比城镇,农村居家养老面临的‘空巢’困境及养老服务短缺问题也更加突出。”对于城乡居民面临的养老保障难题,全国政协常委李世杰也深有感触。他的调研发现,部分农村地区空巢比例已超过70%,这些地区的老人正面临着生活保障、日常照料、精神慰藉三大困境。

  为此,胡刚建议,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为根本,坚持人民至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参保缴费激励机制、养老金动态调整机制和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机制等方面,探索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从无到有”转向“从有到好”。

  李世杰则建议,建立并发展集体互助的农村养老新模式——既引导有自理能力的人群在集体自助式养老模式中,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模式;也发挥农村互助共济传统文化的作用,从“地域”“血缘”关系入手,形成亲友邻里关系“互助”型集体养老;还开展有自理能力帮助没有自理能力、低龄帮助高龄形式的“他助”。

  守护“老有所养”,全国政协常委刘同德的建议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从顶层设计方面,应合理确定政府、单位、个人的筹资责任,适当降低第一支柱筹资缴费负担,逐步降低基本保障比例。同时,应重点解决好补充保障制度的税收激励问题,激发参保主体积极性。”刘同德说。

  也有多位委员表示,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是系统化工程,需要调动家庭、政府、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因此,委员们建议,要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出更加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和保障模式,推动居家养老、集体养老、社会养老协同发展。

  以战略投资的态度建设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在超过2.8亿人的老龄人口中,14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也是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全国政协常委栾新介绍,为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早在2016年,我国就启动了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国家有关部门也进一步明确了长期护理保险保障对象及待遇给付等方面内容,有效减轻了失能人员照护负担。但与此同时,试点中的长期护理保险在筹资水平、保障能力、支付范围等方面也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当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仅在全国49个城市试点运行,没有全面覆盖。从筹资机制看,长护险还不是独立险种,大多依托医保筹资,筹资水平较低,保障能力不足。从覆盖病种范围看,大多数试点城市没有将精神类疾病等纳入长护险保障范围。”赵家军常委进一步介绍,长期护理保险不管是试点范围还是覆盖的病种范围,都亟待“扩容”。

  全国政协常委王辰则认为,尽管我国已经在部分城市进行了试点,但目前长期护理保险的覆盖范围仍较小,对长期护理保险体制建立的必要性仍需要凝聚共识。

  “与将医学卫生健康事业的投入视为消耗和负担类似,目前也有专家学者将长期护理保险视为财政消耗和负担,而不是战略投资。实际上,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经济学、社会学、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方向,是未雨绸缪地应对中国未富先老、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学术研究的富矿和实践探索的蓝海。”王辰表示。

  作为来自临床一线的医生,全国政协常委王俊认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扩容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紧迫性。他坦陈,因为长期护理保险的覆盖范围太小,导致很多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病人不是居家护理而是选择长期住院,挤占了医院的床位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保资金的流失。

  “所以针对长期护理保险现存的系列问题,一方面应该建立筹资渠道,合理划分各方筹资责任,解决好‘钱从哪儿来’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合理确定支付方式和支付范围,缩小各地待遇给付差异,解决好‘保什么、保多少’的问题。此外,还应加快服务资源培育,探索服务队伍整体建设,解决好‘谁来服务’的问题。”栾新建议。

  明确托育公共服务战略地位

  与老龄化并行,少子化也是我国人口形势的新常态,也是委员们关注较为集中的话题。对此,委员们建议,既要不断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同时也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将应对人口负增长、少子化、老龄化等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成立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领导小组,整合卫生健康委、计生协等部门力量成立人口与家庭事务部。”全国政协常委阮诗玮建议,教育部门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婚育观,宣传部门应引导建立更宽松的婚育舆论环境,民政部门应探索建设高质量、广覆盖的社会化抚养机构。

  对于正确婚姻观的宣传,同样身为医生的全国政协常委蔡秀军建议,除了舆论环境,更应该从维护女性健康和生育经济的角度着手。

  “我们的调研发现,一些女性不愿意生育是担心生孩子会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要从经济方面给予激励让女性免除生育的后顾之忧。”蔡秀军说。

  全国政协常委尚勋武的调研则发现,托幼托育工作严重滞后,是影响国家三孩政策乃至二孩政策或者育龄夫妇不敢生、不愿生、生不起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此,他认为,应明确托育公共服务的战略地位。

  “要像重视九年制义务教育一样重视托育事业,建议将0-3岁婴幼儿托幼服务纳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范畴,托儿所布局规划列入公建配套,师资队伍建设纳入事业编制,整合教育、卫计和单位、社区、村社等资源,坚持‘去营利化’突出‘公益性’,构建科学合理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保障体系。”尚勋武建议。

  在全国政协常委黄宇光看来,解决托育难题尤其应该多措并举建设多元托育格局,并全方位推进普惠性托育行稳致远。

  “普惠托育体系的构建政府是主体,市场是补充,应发挥市场机制,利用价格杠杆,构建多元托育格局,推动普惠托育从‘有’到‘优’转变,从‘要他办’到‘他要办’转变。要在现行幼儿园办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做好加法,在政策、经费、人员、场地等方面予以实实在在的支持,切实解决普惠托育机构的急难愁盼问题,促使普惠托育有奔头,托育人员有劲头,人民群众有盼头。”黄宇光表示。

  养老、生育、长期照护……这些委员和常委们在会中重点关注的话题,也都是事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生大议题。委员和常委们表示,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既要遵循现代社会保障基本规律,又要立足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区域差距大的基本国情,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才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0923317       联系人:杨老师
邮箱:caoss_org@163.com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0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