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会介绍 学会动态 社保资讯 学术园地 法与政策 会员专区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学会动态

学会动态 学会热点

第七届医疗保障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24-05-29 来源:秘书处 浏览:579次

会议现场

  2024年5月25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疗保障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七届医疗保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健康向未来、创新谋发展”。在开幕式上,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为论坛致辞,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施子海讲话,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副司长沈海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体制改革副司长薛海宁、四川省医疗保障局局长邓正权、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邢丽、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医保专委会主任申曙光先后作大会报告。申曙光主持了论坛开幕式及第一阶段会议,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医保专委会副主任、复旦大学教授陈文主持了第二阶段会议。

  来自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和中国药科大学等30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部分省市医保、医疗机构代表以及社会组织代表20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郑功成致辞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致辞中指出,健康是人民最具普遍意义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石。近几年来,我国医疗保障改革取得了全方位的重要进展,医疗保障事业在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后顾之忧在持续减轻,但重大疾病仍然是城乡居民面临的主要生活风险,医疗保障制度还并不完美,医疗服务更是广受公众诟病。我国需要继续推进改革,并让新发展阶段的医改真正造福全体人民。他还强调了三个关键点:一是继续推进医保改革,尽快矫正医疗保障的制度性缺陷,加快促使医疗保障制度高质量发展,真正切实解除城乡居民疾病医疗后顾之忧。二是强力推进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切实治理过度医疗问题,让公立医院从竞争性的谋利机构转化成为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公益机构。三是借助技术创新,推进医保治理现代化。

施子海讲话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施子海首先代表国家医疗保障局对第七届医疗保障高峰论坛的顺利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他指出,医疗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最基本的民生工程,更是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涉及群体广、利益链条长、改革难度大,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关系密切,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医疗保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会议审议医保改革文件,对医保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赋予医疗保障“解除全体人民疾病医疗后顾之忧”的重大政治使命。他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根据中央决策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以来,以体制变革推动医保改革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不断提高医疗保障质量,持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全力支持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探索建立中国式医保支撑和服务医药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工作机制;不断改善医保激励机制,协同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他同时指出,我国医疗保障事业面临系列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医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立体多元需求上还有短板,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还需持续拓展深化,推进医保改革“降本、提质、增效”的要求更为迫切。对此,必须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推进医保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精细管理服务、数据提质赋能为主线,以巩固拓展现有改革成果、布局谋划新的改革为重点,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发展道路,以医疗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成绩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他还强调,要围绕巩固拓展全民参保成果、改善群众医疗保障质量、提高服务便民利企程度、强化基金监管高压态势、理顺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引导医药产业“真创新”、做好医保宣传教育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

沈海屏作大会报告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副司长沈海屏在大会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妇幼健康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卫生部门以明确制度要求,提供优质服务的方式保障妇幼健康,尤其是母婴安全和新生儿健康。下一步,在提高孕产妇和儿童保障水平、加强支付待遇政策协同等方面共同发力,共同造福妇女儿童。

薛海宁作大会报告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体制改革司副司长薛海宁在报告中指出,推动三医协同发展治理是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她介绍了前期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进展成效,并从加强医改工作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等方面介绍了下一步深化医改的重点方向。

陈文主持第二阶段会议

邓正权作大会报告

  四川省医疗保障局局长邓正权在大会报告中指出,省级统筹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回应人民群众现实需要的具体举措。四川省基于自身情况,强化组织领导,深入调查研究,明确改革方向,制定工作方案,构建制度体系,选择了调剂金模式的省级统筹,并在具体落地过程中,从基金管理、待遇政策等六个维度明确具体目标任务,本着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统一增量、规范存量,努力推动各项政策落实落细,为兄弟省市医保省级统筹工作提供了有力

借鉴。

邢丽作大会报告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邢丽研究员在题为“健康保障与政府财政责任”的大会报告中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要正确地认识财政在卫生健康领域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和以健康为中心,厘清政府、社会和个人在健康领域的风险责任,从动态的、空间的视角研究和完善卫生健康的财政政策。未来,财政部门既要充分利用税收政策引导居民减少对不利于健康的产品消费,也要加强对卫生健康投入的绩效评估,利用评估结果优化卫生健康财政投入政策,加强卫生健康财政纵向投入与横向投入的协同,更加高效地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进

程。

申曙光作大会报告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医保专委会主任申曙光在题为“新技术革命与医疗保障改革”的大会报告中从新技术革命的特征、对医保的影响和医保改革思考三方面进行论述。新技术革命是一种聚合集成式发展,将引领全新时代的到来。新时代对医保保障人群、内容、水平、方式等多方面带来冲击,因此医保需要进行战略层面改革,坚持全民医保、多层次医保、协同改革、系统集成改革。

  5月25日下午,平行开展了“新质生产力与健康新业态”“结构性改革与三医协同发展”“流动性与医保制度新变革”“全周期与健康保障新功能”“数智化与医保治理现代化”五个专题讨论会,40 位专家学者专题报告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思考,36位专家学者进行讨论交流。


新质生产力与健康新业态分会场

  在新质生产力与健康新业态分会场上,来自国家和地方医保部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四川大学的8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发言。学会副会长兼医保专委会主任、中山大学教授申曙光和医保专委会副主任、南京大学教授顾海分别主持了上下半场的会议。国家医疗保障局原副局长陈金甫作了题为“新质生产力、健康新业态与医保高质量发展之思考”的发言,福建省医疗保障研究院院长赖诗卿作了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环境下的三医协同治理”的发言,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庞军作了题为“向新求质、以质催新——初探新质生产力与医疗保障的双向赋能路径”的发言,医保专委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虎峰作了题为“健康中国行动:政策、进展及成效”的发言,北京大学教授杨莉作了题为“新质生产力与医药产业发展”的发言,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顾雪非作了题为“医药新质生产力与医保制度改革”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王震作了题为“医保功能的演变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的发言,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副研究员蒋昌松作了题为“新质‘腾笼换鸟’正当时”的发言,四川大学副教授黄国武作了题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健康贫困治理研究”的发言。下半场会议,北京天坛医院党委书记岳小林、中国价格协会副会长王国华、重庆市医疗保障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辛泽龙、复旦大学教授郭有德、广东金融学院教授初可佳等5位专家进行了互动讨论。与会专家认为,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全新概念,对健康新业态,对医保发展的影响,需在更加宏观的政策视角下,采取更为精细的政策设计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讨论指出,新质生产力代表的创新技术,给医保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医保能够在医保基金监管、医药价格形成、支付方式改革、医院内部管理等各方面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并以此促进大健康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增进人民福祉。 


结构性改革与三医协同发展分会场

  在结构性改革与三医协同发展分会场上,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四川省医疗保障研究会、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国药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宣武医院、广西医科大学、江苏省东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8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发言。学会医保专委会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琨和学会医保专委会副主任胡牧分别主持了上下半场的会议。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副院长应亚珍作了题为“完善支付方式,推进协同发展治理”的演讲,四川省医疗保障研究会副会长汪凯作了题为“医保单行支付药品及其影响”的演讲,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朱坤作了题为“三医协同视角下的医药费用控制分析”的演讲,中国药科大学教授路云作了题为“新时期我国药品价格综合治理进展与趋势分析”的演讲,北京大学研究员江滨作了题为“三医协同下创新药械支持政策的整合与创新”的演讲,北京宣武医院医保办主任焦卫平作了题为“从医院视角看医保结算清算”的演讲,广西医科大学副教授彭宅文作了题为“医保制度体系结构优化进展和约束”的演讲,江苏省东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曹国平作了“顺势而为,重点突破,高水平建设数字医共体”的演讲。下半场会议,江西省医疗保障局原一级巡视员吴国平、北京大学教授崔涛、重庆药品交易所董事长朱刚令、江苏省无锡市医保局副局长王海阳、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研究员焦建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保办公室主任王茹、中日友好医院副主任技师李庆红、北京均衡病例组合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卢铭等8位专家进行了互动讨论。与会专家认为,结构性改革与三医协同发展是当前医疗保障体系深化改革的关键方向。他们强调,结构性改革不仅涉及医保支付方式的调整和优化,还包括医疗资源配置、医疗服务价格、药品耗材管理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变革。通过加强医疗、医保、医药的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利用,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患者的医疗负担。


流动性与保障制度新变革分会场

  在流动性与保障制度新变革分会场上,来自国医保部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附二院的7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发言。中国药科大学教授邵蓉和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分别主持了主题演讲和互动讨论部分。国家医疗保障局基金监管司原副司长段政明作了题为“浅谈医保高质量发展趋势”的发言,学会医保专委会副主任、南开大学教授朱铭来作了题为“商业健康保险模式创新与基本医保之间的关系”的发言,武汉大学教授李珍作了题为“论居民医保费率制改革的紧迫性及实现路径”的发言,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杨悦作了题为“适应流动性的医药创新与医保政策衔接”的发言,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东辉作了题为“适应流动性的医疗救助制度新变革”的发言,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王超群作了题为“政府间购买服务:异地就医支付模式的创新研究”的发言,重庆医科大学附二院医保办公室主任吴玲作了题为“处方流转信息化管理探索”的发言。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简伟研、中国医保研究会副秘书长郝春鹏、贵州省医保研究会秘书长管杰、内蒙古医科大学教授孙静、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郑先平、北京医院医保管理处处长张群、北京协和医院绩效运营办公室副主任周伟、上海市医疗保险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龚忆莼等8位专家进行了互动讨论。与会专家认为,建立良好流动性机制是推动社会进步关键之一,适应流动性是深化医保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对医保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讨论指出,全国统一的医保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已实现颠覆性跨越,为支持流动性实现奠定基础,将来要进一步从统筹层次、筹资机制、待遇政策、基金监管等方面破解根本性障碍,持续提升医保治理能力,提高人们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全周期与健康保障新功能分会场

  在全周期与健康保障新功能分会场上,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中国罕见病联盟、江苏省医保研究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江苏省人民医院的8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发言。医保专委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仇雨临和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管理司原副司长李淑春分别主持了上下半场的会议。中国罕见病联盟项目总负责人、北京罕见病诊疗与保障学会副秘书长郑佳音作了题为“中国罕见病防治与保障体系建设”的发言,武汉大学教授毛宗福作了题为“门诊统筹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的发言,江苏省医保研究会副会长相伯伟作了题为“全周期健康保障与医保高质量发展”的发言,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宗凡作了题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思考”的发言,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兆芳作了题为“生育全程服务健康保障”的发言,清华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姜楠作了题为“认知数字疗法与保险创新的融合之路”的发言,江苏省人民医院医保处处长丁海霞作了题为“优化生育保障政策体系,赋能人口发展新动力”的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乔庆梅作了题为“建立全周期的劳动者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体系”的发言。下半场会议,国新健康研究院院长孙立群、复旦大学教授程晓明、天津财经大学教授焦培欣、安徽财经大学教授秦立建、河北省人社厅原巡视员田芬、上海市医疗保险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高臻耀、北京医院研究员曾平等7名专家参加了互动讨论。与会专家认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强调从影响健康因素的广泛性、社会性、整体性出发,针对生命不同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通过研究若干优先领域,深入探讨提前干预或及时保障措施,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讨论指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环节多、领域广、周期长,需要结合国情,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医保、医疗、医药等部门协同发展和治理,不断建立和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分级诊疗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数智化与医保治理现代化分会场

  在数智化与医保治理现代化分会场上,来自中国社会保障学会、西安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西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的8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发言。会议由医保专委会副主任、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孙洁和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徐伟分别担任上下半场的主持。学会副会长兼医保专委会常务副主任严娟作了题为“医保数据标准划时代: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新规范”的发言,医保专委会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毛瑛作了题为“数智技术驱动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发言,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褚福灵作了题为“医疗保障国际标准与运行参数”的发言,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常峰作了题为“健康产出指标的新进展”的发言,广州医科大学教授范阳东作了题为“DIP支付下广东省医保医疗数字治理的思考”的发言,西北大学教授翟绍果作了题为“逐顶统筹与逐底治理:数智时代的医保治理”的发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琬作了题为“数字化赋能基层医保治理现代化——基于D县的调研”的发言,安徽医科大学教授杨金侠作了题为“医保支付与县域医共体的适配性”的发言。下半场会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金承刚、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吕兰婷、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吉冰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刘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潘世扬、江苏省医保局信息处处长卢银桂、湖南省医保局价采处副处长刘运良和上海医疗保险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建梅等8位专家参加了互动讨论。与会专家认为,数字化转型对医保运行及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数智时代,医保治理方向要基于以公众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遵循,面对社会成员的健康保障需求,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构建更具包容性、灵活性和普惠性的医保体系。面临人口结构变动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多元影响,要利用数字经济的乘数效应,增强医保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同时数智时代的医疗保障应当以公平统一为目标,以组织管理为平台,以层级互动为机制,推进政策逐顶规范、信息逐顶共享、基金逐顶统筹,充分发挥信息的协调统一作用和基金的互助共济功能,建成多层次、共富型的全民医保制度体系。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医疗保障作为重要的民生制度体系,是解除疾病医疗后顾之忧、降低城乡居民生计风险,提升国民健康素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制度安排。当前,数字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数字治理赋能社会治理,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新的起点上,必须加快推进现行医疗保障制度和健康服务体系创新性发展,凝聚社会共识,强化基础性、适应流动性、增强协同性、保障全周期、治理现代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0955853       联系人:杨老师
邮箱:caoss_org@163.com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0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