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会介绍 学会动态 社保资讯 学术园地 法与政策 会员专区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学会动态

学会动态 学会热点

第十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24-02-23 来源:秘书处 浏览:1757次

会议现场

  2024年2月20-21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在北京国二招宾馆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道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名誉会长华建敏和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为大会致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黄华波、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武建力在开幕式上讲话;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国家医疗保障局原副局长陈金甫、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先后作大会报告。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刘振国、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司长黄胜伟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医疗保障局、全国总工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等部门的有关司局领导和90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围绕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副会长王杰秀先后主持大会开幕式和第一次全体大会。

华建敏致辞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名誉会长华建敏在致辞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道路,是因为中国的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于西方国家,中国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背景、所具有的内在动力和实现机制也不同于西方国家。他认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道路,应当坚持“两个结合”。一方面,要将追求公平正义、互助共济等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从社会保障视角出发,中国的具体国情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是应有之义,从而具有内生性和价值性。庞大的国有资产和土地公有制为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二,中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口结构变动会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重大影响。在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不断提升,需要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水平提升的良性互动、均等化与精准化的动态平衡。第三,中国的发展很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客观存在。在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需要坚定的制度理念、精巧的制度设计以及有效的制度执行。另一方面,要将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规律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邻里互助、亲友相济、尊老慈幼、乐善好施,这些都是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保障方式,应当在新时代成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要重新激发社区活力,支持服务型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要构建有效的家庭保障支持政策,在养老、托幼等方面充分发挥家庭的功能;要弘扬慈善事业的道德力量,倡导全民向善的积极社会风气;要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探索企业参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新路径。他表示,大国自有大国之道,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决定了我们必须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道路,而且应当能够走好自己的发展新路。他还指出,组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很有必要,他希望与会者继续关注这一重要议题,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唐承沛致辞

  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在致辞中代表民政部对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团结凝聚广大专家学者为推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我国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面对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养老服务需求急剧上升的现实,发展养老服务、促进老有所养日益成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养老服务制度更加完善,养老服务投入不断加大,养老服务能力加快提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初步构建了政府主导、市场供给、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养老服务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兜底有保障、普惠有供给、高端有选择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养老服务对象由特困老年人延伸到全体老年人,服务形式由机构为主,转变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服务主体由公办为主发展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发力,进一步回应了老年群体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任务部署,切实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制度设计,着力推动养老服务立法,深化新时代养老服务改革发展,完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养老服务制度框架体系。二是要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加强养老服务设施空间科学布局,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积极发展具备综合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加快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着力构建“一刻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打造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德技兼备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为老年人进一步提供就近就便、科学专业、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三是要进一步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推动出台促进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政策,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继续发展农村互助养老,加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城乡基本养老服务均衡发展。四是要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安全,实施养老机构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推动养老机构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加快出台养老服务质量安全系列标准规范,着力推进养老服务监管规范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他表示,当前在解决超大规模老年人口养老服务、推动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过程中,还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探索,有不少实践难题亟待破解。他希望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引导更多力量关注养老服务工作,为推动新时代养老服务改革创新发展凝心聚力,更好保障亿万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李德宏代读李忠的书面讲话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在书面讲话中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道路必须锚定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由之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能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道路必须以共同富裕为导向。要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紧盯制约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弱项,统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加大再分配力度,强化社会保障互助共济功能,逐步缩小城乡区域群体待遇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他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道路必须服从服务于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一是要坚持有利于就业的积极社会保障理念,积极化解就业总量压力。二是要积极应对人口和劳动力结构变化,在注重人口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参与率。三是要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四是要发挥好社会保障刺激消费、拉动有效需求的功能,使其成为扩大内需和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基础,促进经济发展。他还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道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深化改革。一是要以促进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等群体参保为重点,着力解决“漏保”、“脱保”、“断保”问题,切实增强社会保障的可及性。二是要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强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三是要以实施社保基金管理巩固提升行动为抓手,着力防范化解基金安全重大风险,切实增强社会保障的安全性。四是要以推进数字人社建设为关键,着力加强社会保障数字化、精细化管理,切实增强社会保障的便捷性。

黄华波讲话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黄华波在讲话中指出,医疗保障是化解群众疾病医疗负担的重要制度安排,是重大的基础性民生工程。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五年多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公平医保、法治医保、安全医保、智慧医保、协同医保,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加强管理、优化服务,努力推动医疗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在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支持健康中国建设、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认为,当前我国医疗保障事业正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宏观大势、医保改革、制度质效等方面的有力条件都将继续促进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行稳致远。然而,今后医保工作面临的挑战仍然不容忽视,医保基金收支压力持续增加,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仍需完善,医疗保障协同治理还需加强。对此,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更加注重优化服务。注重改革引领和数字赋能双轮推动,以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现办事方式多元化、流程优化、材料简化、成本小化,最大程度利企便民。二是更加注重精细管理。以精准、精细、精致思维转作风、提质量、增效益,将精细化管理融入医保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有机衔接医保各项管理措施,形成合力,更好发挥医保基金的保障效能。三是更加注重守正创新。继续坚持现有成熟稳定的医疗保障制度及待遇保障机制,针对新形势、新要求,优化参保结构,加强对新业态、长护险等新情况、新制度的研究,鼓励地方创新,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四是更加注重协同联动。准确把握医疗保障各方面之间、医疗保障领域和相关领域之间改革的联系,统筹谋划,协调推进,着力构建保障医保基金安全运行的长效机制。

武建力讲话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武建力在讲话中指出,养老金融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养老金融是围绕社会养老需求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养老基金的筹集,即资金端的问题;二是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即投资端的问题;三是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即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需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从资金端看,要探索拓展筹资渠道,不断做大做强养老基金规模,夯实社会保障的财富基础。据测算,2035年养老基金当年的支出规模为14.2万亿元,2050年的支出规模将达到36.7万亿元,目前包含全国社保基金在内的养老金资产积累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接下来,要在精算平衡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第一支柱养老金收支政策和退休政策,进一步鼓励发展第二和第三支柱养老金,多渠道筹集养老储备基金。第二,从投资端看,要坚持正确的投资理念,坚持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提高养老基金长期收益水平。我国养老基金的投资运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较好的投资业绩。但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宏观形势日趋复杂,未来要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需要包括社保基金会在内的资产所有者在坚持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提高投资管理运营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具体而言,一是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二是处理好风险和收益的关系;三是进一步优化养老金投资政策,放宽投资范围和比例限制,增强养老金分散风险的能力,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从政策的角度打开养老金提高收益的空间。第三,从产业端看,要充分发挥养老基金长期资金和耐心资本的作用,积极参与养老产业投资,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也存在前期投入大、投资回报期长、商业模式不成熟等问题,而养老基金无论是从市场空间、产品选择还是风险收益特征方面来看,都具有参与养老产业投资的天然优势。他表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未来将持续发挥长期资金和耐心资本的作用,进一步融入国家高质量发展大局,努力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

王东进作大会报告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顾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在题为“坚定自信,守正创新,使中国特色医保之路越走越宽广”的大会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医保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建立起来的,这是既遵循现代社会保障发展客观规律,又适合中国国情、特色鲜明的医保制度。要坚定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在实践中使医保制度更加健全完善、更加成熟定型,使中国特色医保之路越走越宽广。对此,他提出要把握三个基本点:一是知其由来。知其由来,至少要时刻铭记“两江试点”“国发[1998]44号文件”“从体制推进到系统集成的渐进式改革方略”这三件大事。二是坚守本来。始终坚持党对医保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人有医保,解除全体人民疾病医疗后顾之忧;始终坚持健全完善机制体系、制度体系,发挥制度引领和制度影响力;始终坚持保基本的指导方针,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民粹主义、泛福利化和福利赶超等不良倾向;始终坚持三医联动,创新构建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新格局;始终坚持医保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医保人现代治理的胜任力。三是开创未来。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思想自觉;要以健全完善制度为引领,增强制度的影响力;要固根基、养优势、补短板、强体系,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保障不足与保障过度并存的问题;要创新医保治理格局,以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药品集采改革和基金监管体制机制改革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为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新格局积累经验,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要切实提升医保队伍治理胜任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有能力的新时代“四有”医保人。

胡晓义作大会报告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在题为“新时代社保经办管理模式的升级”的大会报告中指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社会保障经办管理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分别对应了三种发展模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保障经办管理采取自治模式,其突出特征是工会管理加企业责任,政府的劳动行政机关只负责监督基金缴纳、检查业务执行和处理有关申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保障经办管理采取社会化模式,其突出特征是以政府公共管理为“里”,以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为“表”。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保障经办管理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智能化模式,其突出特征是系统集成加智能经营。他表示,展望2035年,党中央对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有三项要求:一是将各项社会保险经办管理连为一体,进而与社保制度的其他发展领域协同共进,通过智能化促进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的融会贯通。二是加强精细化管理,紧盯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牢记便民利民,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管理和服务贴心暖心。三是深入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切实做到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他强调,我国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模式经历了从自治到社会化再到智能化的发展阶段,这既是一个历史演进过程,也是对社保经办工作规律性主观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历史上,因单纯的工具改进而触发社会的重大变革已经成为一条重要经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建设之路上,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新技术的应用,不应当错过技术革命带来的所有可能机会。

陈金甫作大会报告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顾问、国家医疗保障局原副局长陈金甫在题为“强国进程中的健康保障改革与发展思考”的大会报告中指出,走中国式社会保障道路,应当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中,更好地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发展和稳定。健康保障制度体系与医药供给和效能密切关联,全方位地影响和决定了医药服务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创新。他围绕中国式健康保障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三点思考。第一,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关键因素,构成了中国式社会保障、健康保障的时代命题。一是要深刻认识职业、收入、生存新形态对传统保障方式的挑战,全面研究建构适应和推进人的基本需要和全面发展的保障方式和服务管理模式。二是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医疗供给,在全面提升现行保障范围和质量的基础上,适时丰富保障内涵。三是要及早研究应对日益突出的人的服务短缺挑战,加大对替代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保障支付。第二,实施推进共同富裕进程的健康战略。医疗保障具有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未来需要建立全面均衡的多层次健康保障,更加重视和更加有力建立防止因病致贫返贫保障机制。在政府治理层面,一方面要规范决策权限,全面推进制度统一规范;另一方面要加大基金统筹调节力度,既增强防风险能力,又增强战略购买的能量。第三,引领医药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具体而言,一是要深刻认识健康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健康保障作为社会治理制度和机制,本身不具备完整独立闭环的质量内涵和评价指标,其质量高低、效能优劣体现在社会治理功能上,影响并决定于医药产业与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二是要高度重视医药科技创新对服务供给和价值的影响。第四次科技革命将会改善医疗医药供给、重塑医疗医药资源以及颠覆医疗医药治理。三是要深化完善健康保障战略性购买。四是要立足于建构三医协同治理机制,以健康保障服务为运行基础,以购买关系为核心机制。他强调,充分发挥医保对医疗服务价格的引领作用,一定要激活利益机制、灵敏价格机制、促进竞争机制。

郑功成作大会报告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理论建设论纲”的大会报告中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命题和重大现实课题,也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基础性理论命题,亟待中国学界做出科学的理论回应。他认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是国家现代化的标配,但当今世界并无公认的最佳社会保障模式,更无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德美英日等典型国家的社会保障都打上了本国烙印,这一客观事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理论命题提供了逻辑起点。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确定性,中国式现代化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确定性,这两个确定性决定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与路径选择必然要深刻地反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空境遇,进而必然是打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烙印且植入中华传统保障基因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他进而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有别于既有模式的新社会保障制度文明,它应当具有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特质、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追求的目的性价值、以家庭保障和互助友爱为基石的本土性元素、以适应时代发展守正创新的先进性品质、以社会主义制度加持的可持续性优势,这些独特的价值内涵无疑有别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并能够实现价值理念、制度构架、实践效果的超越。他强调,现代社会保障天然具备共享本色,这一本性决定了它并非以维护私人占有为核心价值追求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构成部分。换言之,建设社会保障制度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而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这是其社会保障制度通常只具有或是主要只具有工具性价值的根本原因。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保障是其应有之义,人民性是其根本特质,它使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共享机制直接反映着国家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程度,其发展水平可以视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标志。人民性特质还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无止境,发展也无止境。从过去强调雪中送炭、兜底保障,到现在突出基本保障、多层次保障,再到未来走向共同富裕、建成福利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发展就是要持续不断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中需要具备中国要素,包括: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属性,避免资本力量及其代言人主导社会保障理论、政策和舆论,杜绝资本集团或既得利益集团扭曲社会保障实践路径;坚持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以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为条件,并充分发挥公有制的优势;要适应中国社会结构变化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包括社会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和人的观念与社会行为的深刻变化以及人民群众福利诉求的全面升级;要与中华传统保障机制相融合,在制度建构中注入中华本土性元素;还要遵循“远学德国,近学日本,采多国之长,行大国之道”的国际借鉴基本逻辑,同时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是完全不同的,在借鉴中必须注入理性。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其实践效果集中体现在覆盖面的持续扩大和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上,中国已经建立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已经成为全体人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与有力的制度保障,但这一制度尚未成熟,还因以往改革的探索性与历史局限性,局部领域存在着偏离客观规律、不适应中国国情的路径偏差,其不良效应日益显性化,亟待厘清建制理念、矫正路径偏差。在这方面,他主张摒弃用银行家思维、承包制思维来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破除欧美式迷信,廓清私有化、市场化迷雾,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出发,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指向,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为优化制度安排的取向,确保制度设计优良,并在发展进程中根据需要与可能分别按下快慢键,真正做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公益社会协调配套、高效联动。他还主张坚决清除法定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私有化成分,将中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抓住重点保障项目优化关键性制度安排,抓住“十四五”、“十五五”关键窗口期积极作为,确保人民有清晰、稳定的安全预期并实现持续发展。

王杰秀主持第一次全体大会

  2月21日上午,第十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平行举行老龄化与养老保障分论坛、医疗保障与长期护理分论坛、慈善分论坛、世界社会保障动态分论坛以及综合分论坛,74位专家学者报告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老龄化与养老保障分论坛

  在老龄化与养老保障分论坛上,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的15位专家学者作了发言。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金维刚和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林义主持了此次会议。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作了题为“建设适应老龄化趋势的养老保障体系”的发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青连斌作了题为“要理性地认识和发展银发经济”的发言,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褚福灵作了题为“加强基本养老保障立法,健全中国特色养老保障法律体系”的发言,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胡秋明作了题为“积极夯实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制度基础”的发言,浙江大学教授米红作了题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叠加城乡居保养老金动态缺口的影响因素仿真”的发言,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张熠作了题为“人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发言,新疆大学教授雷霆作了题为“新疆边民养老保障问题思考——以阿勒泰地区为例”的发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范围作了题为“从‘赏功罚过’到法治化:公务员退休待遇处分制度研究”的发言,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张思锋作了题为“养老服务的人力资源困境与智能养老体系建设”的发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仁耀作了题为“精确界定基本养老服务制度的内涵与外延”的发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史健勇作了题为“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思路、重点领域与对策研究”的发言,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杨翠迎作了题为“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发展与问题思考”的发言,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教授邓微作了题为“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模式思考”的发言,安徽财经大学教授秦立建作了题为“农村地区养老保障的出路——中国特色合作社维度的思考”的发言,云南大学教授李静作了题为“以社区嵌入式养老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发言。与会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也将是未来社会的常态。人口老龄化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养老保障制度是否能够顺应老龄化趋势。构建中国特色养老保障制度体系需要以老年人的需求为中心,不仅要夯实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更要补齐养老服务短板。对此,要重点关注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清晰界定基本养老服务的内涵与外延,厘清政府、社会、市场主体在基本养老服务和普惠养老服务中的责任,理性认识和发展“银发经济”。

医疗保障与长期护理分论坛

  在医疗保障与长期护理分论坛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山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桂林医学院、海南大学、西北大学的13位专家学者作了发言。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医保专委会常务副主任严娟和医保专委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仇雨临主持了此次会议。中山大学教授申曙光作了题为“多层次医保发展的再思考”的发言,广州医科大学教授范阳东作了题为“基层医疗‘三医协同’治理的实践效果评价”的发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江宇作了题为“尽快实现由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兼论古巴医疗卫生制度对中国的启示”的发言,西北大学教授翟绍果作了题为“数字经济时代医保治理的机制创新与政策路径”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华颖作了题为“值得借鉴的典型国家医疗保障立法经验”的发言,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张仲芳作了题为“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监管难题及应对”的发言,桂林医学院教授覃双凌作了题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与医保支付改革协同推进的探讨”的发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琬作了题为“商业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研究:前景、现状与对策”的发言,浙江财经大学教授戴卫东作了题为“中国特色长期护理保险建制的前瞻性思考”的发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曹信邦作了题为“加快推进统一规范的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发言,北京大学副教授谢红作了题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制度设计中的问题和对策”的发言,长春工业大学教授高春兰作了题为“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机构信息公开制度研究——基于中日韩的比较”的发言,海南大学教授刘德浩作了题为“医养结合的理论思辨与实现路径”的发言。与会者认为,建设高质量的医疗保障制度要转变制度发展理念,全面深化医保制度改革,完善多层次医保体系,同时还要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形势、新变化,实现医保治理的现代化与三医协同发展,从根本上解除人民群众的疾病医疗后顾之忧。与会者指出,要进一步明确长期护理保险的定位、目标、参保群体、筹资渠道、评估标准、待遇标准、服务提供等制度要素,加快推进统一规范的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

慈善分论坛

  在慈善分论坛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的13位专家学者作了发言。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工商大学教授王杰秀和慈善分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教授张奇林主持了此次会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立雄作了题为“促进慈善与社会救助的有效衔接”的发言,武汉大学教授张奇林作了题为“慈善捐赠何以提升企业绩效?——基于企业社会资本的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的发言,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周俊作了题为“政策工具视角下中国慈善政策的演进逻辑(1994-2023)”的发言,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助理兼慈善分会常务副会长彭建梅作了题为“关于加强慈善与法定社会保障衔接机制研究的思考”的发言,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杨方方作了题为“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特色’:刚性、韧性与可塑性”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栗燕杰作了题为“引入互联网思维推进慈善法配套规则的清理与完善”的发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杨思斌作了题为“准确理解慈善法的修法规定,推动慈善法的全面实施”的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王海漪作了题为“网络大病个人求助——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典型案例”的发言,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陈斌作了题为“慈善组织参与应急治理的边界逻辑与能力提升研究”的发言,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高静华作了题为“社区慈善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机制与路径”的发言,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教授赵晓芳作了题为“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社区慈善事业发展的困境与突破”的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范世明作了题为“论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公益性与政府责任”的发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谢琼作了题为“中国特色的慈善理论与知识体系建构”的书面发言。与会者认为,秉持中国特色是慈善事业实现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在凝聚共识、凝练共性、坚守基本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在对传统慈善的扬弃、与现代慈善的融合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为此,要适应当前社会需求与现代思维特征,加快完善与慈善法相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应当在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守其规的基础之上,积极探索慈善事业与法定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方式,共同促进中国特色慈善事业行稳致远。

世界社会保障动态分论坛

  在世界社会保障动态分论坛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常州大学的11位专家学者作了发言。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副会长、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郑春荣和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姝祎主持了此次会议。复旦大学教授丁纯作了题为“近期世界社会保障发展回顾”的发言,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郑春荣作了题为“2023年国际社会保障改革热点问题”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姝祎作了题为“法国近期社会保障改革概况”的发言,北京工商大学副教授王雯作了题为“英国社会保障最新情况及发展趋势”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郭灵凤作了题为“2023年北欧四国社会保障形势”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刘芳作了题为“德国社会保障发展与‘自动扶梯’社会的形成”的发言,常州大学教授黄冠作了题为“奔向‘民主社会主义’?——2023年的日本社会保障走势”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郑猛作了题为“拉美主要国家的社会保障动态及展望”的发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许艳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浚、吉林大学教授贾玉娇分别就俄罗斯、美国、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动向作了书面发言。与会者认为,面对逆全球化、经济复苏缓慢、地缘政治冲突等诸多挑战,全球社会保障体系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欧洲部分国家为了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系统效率和财政持续性,采取了改革失业保险、延迟退休年龄、调整医疗保险范围和报销比例等措施,并试图通过政策的精准关照,减轻改革引发的社会震荡。亚洲的日本和新加坡也在调整社会保障和公积金体系,以应对经济增长放缓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双重挑战。拉美地区在疫情冲击后,采取增加社会保障赤字和公共赤字等方式扩大社会支出,以确保国民生命安全和生活稳定。面向未来,各国应基于国情,坚守正道,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的,共同探索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路径。

综合分论坛

  在综合分论坛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厦门大学、江西财经大学、郑州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的18位专家学者作了发言。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丛树海和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杨俊主持了此次会议。江西财经大学教授李春根作了题为“人口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的发言,四川大学教授蒲晓红作了题为“新时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发展道路”的发言,厦门大学教授高和荣作了题为“科技进步与社会保障面临的新挑战”的发言,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郝勇作了题为“社会保障数智化管理与服务:公共数据运营服务体系建设”的发言,北京大学教授刘继同作了题为“从‘公共财政制度范式’升级为‘社会福利财政制度范式’:现代国家治理制度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与全球化社会制度意义”的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瑜作了题为“福利变迁的理论与现实:共同富裕视阈下社会支出的比较研究”的发言,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金红磊作了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发言,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刘晓静作了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道路的政治文化解读”的发言,中国矿业大学讲师刘丹作了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的发言,四川大学教授张浩淼作了题为“中国社会救助体系发展展望”的发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左停作了题为“家户还是个人:社会救助帮扶的目标单元的比较与反思”的发言,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祝建华作了题为“社会救助‘保生存’‘促发展’与‘防风险’功能的分层分类特征”的发言,浙江大学教授张翔作了题为“低保扩围增效的症结和治理路径”的发言,云南大学教授谢和均作了题为“基层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构建”的发言,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姚建平作了题为“从农村贫困监测到社会救助监测预警——理论和技术视角的解释”的发言,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方巍作了题为“共同富裕视野下的弱势群体风险防范”的发言,南京大学教授严新明作了题为“基于脆弱共性和特性的残疾人权益保障研究”的发言,郑州大学教授蒋美华作了题为“河南省心智障碍者就业服务的实践探索研究——以郑州市为例”的发言。与会者认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发展道路,要重视人口变动、科技进步、财政转型以及政治文化等因素产生的影响和挑战,要契合新时代提出的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大理论命题。低收入人口和脆弱群体是推进共同富裕的短板,要更好地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防范风险和促进发展的功能,统筹兼顾社会救助对象瞄准单元中的“家户”和“个人”,构建基层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完善社会救助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推动社会救助扩围增效。

  2月21日下午,第十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举行第二次全体大会和闭幕式。在第二次全体大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二级巡视员汪圣军,福建省医疗保障研究院院长、福建省医疗保障局原局长赖诗卿,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党委书记夏青,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西北大学教授席恒,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玲,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鲁全先后作大会报告。童星监事和申曙光副会长先后主持第二次全体会议和大会闭幕式。

汪圣军作大会报告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二级巡视员汪圣军在题为“找准历史定位,把握发展要求,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大会报告中指出,制度的定性定位是改革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依据《社会保险法》规定建立、以保障参保城乡居民老年基本生活为目标、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事业在发展取向上坚持人民性,在覆盖对象上着眼低收入,在保障水平上立足保基本,在参保规模上先做大后做小,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他认为,要准确把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人口发展新常态要求增强制度发展的可持续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求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乡村全面振兴要求着力优化农村社保经办服务,安全规范建设目标要求持续加强基金风险防控。他强调,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事业高质量发展,应当在健全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动实现应保尽保、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强化基金安全监管等方面下功夫。他表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肩负5亿多民众的养老保障重任,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制度引领,坚持改革完善,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事业高质量发展。

赖诗卿作大会报告

  福建省医疗保障研究院院长、福建省医疗保障局原局长赖诗卿在题为“三明医改的核心要义”的大会报告中指出,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三明医改,三明市党委政府坚持改革的决心和勇气,不回避矛盾,具有敢于触碰利益的改革精神和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他认为,三明医改的核心经验主要有八个方面:一是高位推动,党委政府建立了高效有力的医改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将医改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二是三医联动,按照“腾笼换鸟”的思路和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路径,深化“三医”联动改革,真联真动;三是机制带动,发挥医保战略性购买作用,对医院院长、医师、技师实行年薪制等机制传导,形成医院新的运行机制;四是政府承担办医责任,包括建设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五是调动医生积极性,创新薪酬分配激励机制,实行全员岗位职责目标年薪制;六是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七是建立健康管护组织体系,以县域为单位建立健康管护组织,明确健康管护的主体、对象、责任和经济利益;八是建立健康绩效考评监督体系,将医改惠民考核指标和体现健康的指标融入考评当中,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评以及年薪制考核相结合,并将考核结果与工资总量核定挂钩。他表示,三明医改是中国医改的一面旗帜,带来了广泛的社会效应,百姓得到了实惠,医务人员得到了鼓舞,医院收入结构得到了优化,医保基金使用效益得到了提升。

夏青作大会报告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党委书记夏青在题为“广东社会保险改革发展的实践探索与展望”的大会报告中指出,广东社会保险改革发展经过四十年的实践探索,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他认为,社会保险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要坚持守正创新,持续赋能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在中央统一部署指导下结合地方实际推进社保体系建设。他还指出,广东社会保险改革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险法治意识有待增强,对个人社会保险权益的保护意识还要强化;二是区域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给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提升后的政策统一带来压力;三是扩面空间有限,结余率下降,基金可支撑能力在进一步减弱;四是养老保险缴费工资明显偏低,缴费年限明显偏短,导致养老保险替代率降低,制度发展的可持续性削弱;五是养老保险缴费负担偏重,影响了灵活就业人员及未就业居民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六是社会保险管理链条越来越长,社保管理应用新技术能力不足,经办机构压力巨大。他认为,广东社会保险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应当遵循六个着力点:一是着力打造“公平社保”,增强制度的适应性,推动更多的城乡居民参加更高水准的养老保障;二是着力打造“法治社保”,推动社保事业行稳致远;三是着力打造“数字社保”,大胆探索社会保险智能化经办;四是着力打造“安全社保”,确保社保体系安全规范;五是着力打造“暖心社保”,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六是着力打造“高效社保”,全面提高社保服务经办效能。

林闽钢作大会报告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在题为“中国社会保障学知识体系”的大会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的核心议题。社会保障学科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探索社会保障学知识体系已成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一块“试验田”。他认为,作为学科,中国社会保障学知识体系以民生保障思想和社会保障理论为核心,以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为基础,以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为研究视角和运用的支撑。作为交叉学科,社会保障学的知识来源于相关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以经济学为主干,形成了政治经济丛和社会经济丛;以社会学和政治学为交叉,形成了社会政治丛。由此对应形成了“政府—市场”“公平—效率”“权利—义务”三条知识主轴。他还指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将是社会保障学研究的新平台,社会保障复杂系统的优化将成为研究重点。从而推动社会保障知识体系重心从经济学向管理学的转变,特别是在“星丛结构”基础上,涌现出以管理学为基础的整合性的知识体系,形成跨学科概念体系和整合性理论框架,集中体现对中国社会保障现代化的总体回应。他表示,社会保障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坚守“以我为主”,强化对中国社会保障知识体系建构的引导;以问题为导向,把中国社会保障知识体系建构在中国大地上;以时代为观照,实现中国社会保障知识体系的守正创新。

席恒作大会报告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席恒在题为“数字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道路”的大会报告中指出,数字经济是大国竞争的新赛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赛道。数字技术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无限机遇的同时,也会冲击已有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管理,包括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道路的适应性选择。对此,中国社会保障道路需做出适应性调整:一是拓展职业保障时点和过程,将职业保障延伸至职业活动前和职业活动后。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建立针对不同类型的全职业历程保障体系,以适应快速变化的职业发展需求。二是建立“风险共识、责任共担、权益共享”的共享型社会保险制度,以算法创新和量能负担原则调整社会保险筹资机制,以算法创新和权益共享原则建立社会保险新待遇给付机制。三是形成“互联网+数字化+社区慈善+企业慈善”的新型公益慈善模式,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轮驱动,以数字公益促进共同富裕。他表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社会保障道路应从危机救助模式、风险预防模式转向权益保障模式,以体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与中国社会结构相耦合、与中国管理体制相适应、与中国经济发展相匹配、与中国社会保障初心相吻合。

李玲作大会报告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玲在题为“智能化时代的中国社会保障”的大会报告中指出,中国基础设施的普及和应用已极大地改变民众的生活。伴随工业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的发展,中国式社会保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她认为,中国应当建立和完善与世界上唯一的工业超级大国相匹配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建立与老年化、新型工业化、绿色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相匹配的社会保障体系。她还指出,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是一种特殊的资本要素。要加强社会保障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数据集成、数据治理、数据挖掘、数据应用和数据管理,将社会保障大数据转变为数据资源、数据资产、数据资本和数据财政。与此同时,要独立自主走中国式社会保障道路,探索全新的社会保障模式,建设高质量、低成本、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她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全民共建共享以及智能化手段为中国式社会保障的实现提供了保证,中国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优势能够组织全体人民将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转换成确定性。中国式社会保障不仅能够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它的建成还将为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鲁全作大会报告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鲁全在题为“新时代急需开展社会保障建设与发展的战略研究”的大会报告中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因为我国社会保障建设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已经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目标,新的目标必然需要设计新的路径和新的举措。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保障实践也在日益丰富,从而为理论总结提供了有效素材。当前,中国社会保障理论共识有待进一步凝聚,亟待从基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践的社会保障知识与话语体系转变为基于中国实践的新知识和话语体系。他认为,开展新时代中国社会保障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范式和新的视野。在思路上,要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在范式上,要从传统的“约束条件下目标最大化”转变为在明确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分析如何改进实现目标的制约因素;在研究视野上,要将社会保障置于国家“五位一体”总体框架和整体治理体系中。最后,他还简要介绍了该研究拟包括的内容并呼吁中青年学者积极参与其中,进而提升对中国社会保障实践的理解,为中国社会保障理论建设贡献力量。

童星主持第二次全体大会

申曙光主持大会闭幕式

金维刚、丁纯、严娟、王杰秀、杨俊依次作分论坛总结(从左至右)

  在大会闭幕式上,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金维刚,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丁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医保专委会常务副主任严娟、浙江工商大学教授王杰秀,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杨俊依次向大会作分论坛总结。

  郑功成会长在闭幕讲话中首先对参与本次学术大会的各部门领导、各方来宾和学界同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在龙年上班的第一周,来自全国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就相聚一起,围绕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道路这一时代重要理论命题展开如此系统深入的讨论,充分显示出了学界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高度关切和中国社会保障学界的团结性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的凝聚力。他强调,这次大会作为年度最重要的全国性社会保障学术盛会,探讨的主题关乎社会保障的中国道路与制度建构,探讨的内容涵盖了社会保障领域的各个方面,在政学交融中突出了基础概念、宏观视角、全局与大局意识,它既为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学术创新与发展开了好头,也为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即将组织开展新的社会保障战略研究营造了很好的氛围,同时预示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将进入全面建制、蒸蒸日上的新境界。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0923317       联系人:杨老师
邮箱:caoss_org@163.com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0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