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首页>专题消息>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
2023年11月30日,经教育部等批准,“人工智能对社会保障的影响及潜在对策”中欧研讨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举行,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欧洲学会欧盟研究分会协办,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世界社保研究分会提供学术支持。本次会议采取现场参会形式,来自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欧洲学会、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社科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常州大学、西华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等10多所国内高校、研究机构的20余位中方专家,与来自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上海办事处、德国联邦劳动和社会事务部(BMAS)、雨果·辛茨海默劳动和社会法研究所(HSI)、劳工大学、Caresyntax公司、联邦管理医疗协会等国外高校、研究机构的5位德方专家齐聚一堂,围绕着人工智能对劳动市场和社会保障的影响、制度改革和政策制定展开了深入讨论。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于相关院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数十位业界从业人士前来学习观摩,累计参会者逾百余人。
会议现场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世界社保分会会长、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副院长金维刚教授以及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上海办公室首席代表朗杰明(Benjamin Reichenbach)先后代表相关机构致辞。丁纯在致辞中表达了对各位专家学者不远万里来到现场的感谢,并指出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对社会保障乃至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冲击,各位中外专家汇聚于此,共同商讨在AI时代下的社会保障现状与未来走向是十分必要的。
丁纯致辞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副院长金维刚教授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接着在谈话中指出人工智能正在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 政治、文化、观念以及生活都产生一系列的重大影响,本次会议对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劳动市场与社会保障影响的探讨,是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并分别简单阐述了AI对劳动市场、社会保障及社保制度影响的分析,期望通过这次研讨会关于人工智能对社会保障的影响以及相关对策的探讨和交流,在人工智能将进一步广泛应用于社会保障领域的背景下促进社会保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上海办公室首席代表朗杰明(Benjamin Reichenbach)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将会促使社会保障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同时,人工智能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也将会促进社会保障经办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升级换代。对于AI如何更好的造福人类,在社会保障领域发挥优势作用,期待中方与德方专家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与观点。
金维刚致辞
Benjamin Reichenbach致辞
本次会议分上下午进行,会议共设置三大板块,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劳动市场和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的冲击和影响。会议第一个板块《人工智能与劳动性质的改变》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世界社保分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张浚主持。
张浚主持第一板块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世界社保分会会长、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对人工智能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做出阐述。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影响具有替代和收入效应,中国劳动力市场开始逐渐显现劳力市场两极化的现象,更多的非流程化的认知或体力型工作会由机器高效且低成本地进行,但生产率提高传导的价格下降和经济中可支配收入的普遍增加都会产生需求效应,从而推动就业。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人工智能会在社保参保资格、缴费主体、项目设计和待遇确定等方面对社会保障带来挑战。他详细介绍了AI在中国的发展,对劳动力形态和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以及中国政府对平台经济、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政策应对和作为。
丁纯演讲
德国前联邦劳动和社会事务部(BMAS)人事理事会主席Michael Schmidt就工作领域的人工智能进行了演讲。数字化的速度十分迅速,人工智能的普及也会保持高速。数字化的变革之下,理性化、人性化、资质与边界消失是最重要的四个特征。人工智能对于劳动市场的用途广泛,会同时带来好处与弊端,因此急需加强监管。未来的政策规范和法令制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劳动和社会法敏感领域提出明确要求,以及对监管和透明度的要求也提高。虽然人工智能依然在发展过程当中,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但应该明确人工智能并不是非善即恶,也要认清人工智能的机遇大于风险。并介绍了Al及相关社会保障举措在德国的发展。
Michael Schmidt演讲
中国欧洲学会理事、上海社科院出版社社长、研究员钱运春做出点评,对于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我们需要保持谨慎的乐观态度。人工智能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提高效率、创造新的机会,并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然而,我们也需要关注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如工作岗位的减少需要我们适应和转变。此外,人工智能系统的决策过程可能缺乏透明度和可解释性,这可能引发一些社会和伦理问题。只有在平衡考虑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并确保其对人类的发展和福祉产生积极的影响。
钱运春点评
讨论环节中,雨果·辛茨海默劳动和社会法研究所(HIS)科学主任、劳工大学劳动法教授Johanna Wenckebach、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黄冠、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王贞、Caresyntax公司高级顾问及联邦管理医疗协会董事会成员Florian Fuhrmann博士围绕上述主题进行了向各位发言人进行了提问并进行观点交流。专家们就中德两国在劳动力市场方面的人工智能政策应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前联邦劳动和社会事务部(BMAS)人事理事会主席Michael Schmidt进行了第一板块的收尾点评,谈到人工智能在情感因素上缺失的重点问题。
第一板块讨论环节
会议第二个板块《人工智能及其对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世界社保分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郭灵凤主持。
郭灵凤主持第二板块
德国雨果·辛茨海默劳动和社会法研究所(HIS)科学主任、劳工大学劳动法教授Johanna Wenckebach对人工智能对社会保障的影响做出分析,并提供一些潜在对策。她提出人工智能是一场变革,体现在社会保障领域,它在提高生产效率、弥补专业人才短缺和减少障碍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歧视问题,因此亟待相应法规的出台去保护数据安全和规范算法管理。
Johanna Wenckebach演讲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世界社保分会理事、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黄冠从人工智能对养老领域、就业保障领域和再分配职能领域进行探讨。人工智能通过与医疗机构合作实现智能医养结合,将养老与医疗进行无缝衔接,根据老人的需求提供便捷的医疗、养老服务;在就业领域以“就业优先”的智能化转型发展模式为导向,以智能产业化、产业智能化与就业扩大化为目标;在再分配领域,应当关注智能技术在改变收入分配现状分配中的催化剂作用,在发挥其优化发达地区收入均等情况的同时,限制其恶化不发达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
黄冠演讲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世界社保分会副会长、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郑春荣教授做了精彩点评,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相对较快,需有序规范,特别是对劳动者权益保护上还需深化加强,德国的做法对我们在养老、就业和收入再分配方面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劳动者的收入份额可能降低,社会贫富差距可能拉大,劳动雇佣关系更加松散,甚至导致雇主对雇员的劳动保障有所减弱,因此要警惕人工智能给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新挑战,要完善相关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促使科技向善发展。
郑春荣点评
讨论环节中,德国前联邦劳动和社会事务部(BMAS)人事理事会主席Michael Schmidt、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王贞、浙江大学风险管理与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刘涛教授围绕上述主题进行了向各位发言人进行了提问并进行观点交流。专家们就人工智能的数据安全问题和涉及到的人权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重点谈及技术的进步是为了解放人而非禁锢人,各国的制度革新应当考虑人工智能的因素。
第二板块讨论环节
会议第三个板块《以医疗保险为例介绍人工智能和社会保险系统》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世界社保分会理事、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余央央主持。
余央央主持第三板块
中国社保学会世界社保分会副会长、浙江大学风险管理与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刘涛教授做了人工智能时代对社会保险制度的挑战为主体的演讲。他指出:面对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和多重挑战,社会保险制度将重塑其结构来适应智能化社会。随着人工智能进入劳动领域,社会保障会出现企业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的脱钩。人工智能对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多种保险类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影响的方式、规模和程度因为险种的规律不同而具有很大差别,因此是一种“异质化影响”。人工智能对于社会保险的影响有一定的独立性,值得单独对待与研究。
刘涛演讲
德国Caresyntax公司高级顾问、联邦管理医疗协会董事会成员Florian Fuhrmann博士针对人工智能对医疗保险行业的影响进行演讲。当前医疗保险行业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增加等多方问题的挑战。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内部流程自动化、提高参保人的医疗保障和早期发现预防三方面帮助医疗保险行业应对挑战。但是,人工智能还对医疗保险带来了风险,例如数据保护和安全、缺乏人类的直觉等。目前,医疗保健领域越来越多的新老公司依赖人工智能进行患者护理、辅助手术等。因此,必须在医疗保健行业制定明确的法律框架,确保人工智能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Florian Fuhrmann演讲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公共经济系系主任封进对会议第三板块进行了点评。她指出人工智能在医疗保险领域的使用具有很大的前景,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和个性化信息推送来控制医疗费用。在罕见病治疗方面,分级诊疗和数据积累是关键。在医保欺诈识别中,人工智能应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然而,数据安全和医生的影响是人工智能应用面临的挑战。未来如何协调医疗创新和支付方式改革,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封进点评
第三板块的讨论环节当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张浚、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世界社保分会会长丁纯、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张继元、前联邦劳动和社会事务部(BMAS)人事理事会主席Michael Schmidt围绕上述主题与各位发言人进行了深入讨论,重点针对当前AI在医疗领域的实际运用情况进行了评价,并对于未来人工智能在AI领域的落地场景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
第三板块讨论环节
本次会议闭幕式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世界社保分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王贞主持,他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效率提高,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人类带来福祉,对与会专家的发言及互动表示了高度肯定。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上海办公室首席代表朗杰明(Benjamin Reichenbach)和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世界社保分会会长,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分别致辞。郎杰明(Benjamin Reichenbach)高度评价了与会中德专家的发言、提问与互动,对会议成果表示赞赏。他指出,人工智能对于劳动市场和社会保障领域是近年来非常重要的话题,目前欧洲已经开展了相应的讨论,不仅受到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技术领域等多方面的学者专家密切关注,而且需要来自全球的专家包括中国的学者一起出谋划策,寻找未来的人工智能在社保的最佳实践路径和政策制定。虽然目前存在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和畏惧,但是应当保持乐观,结合全球智慧,提出解决方案。
王贞主持闭幕式
丁纯在总结中感谢中德双方专家的分享和交流,让复旦大学与艾伯特基金会的品牌继续焕发光彩。他强调中德双方虽然出发点和分析思路存在差异,但是殊途同归,都深刻关注到人工智能对社会保障的影响。中德社保各自在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的做法经验可以互鉴与学习交流。此外,他还指出本次会议的讨论内容已经远超既定的劳动市场与社会保障的主题,各位学者和来宾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各方面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是一场信息量大、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的思维盛宴。未来,希望中德双方能够在更多领域开展更加密切的合作和探讨。
会议反响热烈,受到中外参会学者、嘉宾、业界人士及学生的一致好评。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