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8-19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指导,浙江财经大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浙江省长期护理保险研究中心主办的“人口老龄化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研讨会”在浙江龙游成功举办。会议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董进才教授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表视频讲话。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教授,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院长彭希哲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金维刚、林闽钢和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张思锋先后做主旨演讲。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师生、研究机构以及医院、保险公司等组织的代表170多人出席本次论坛。
郑功成致辞
郑功成会长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对本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他在致辞中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提出了五个基本判断。第一,应对少子高龄化社会,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必不可少;第二,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采取社会保险方式最为妥当;第三,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要与医疗保障、养老服务、家庭政策统筹和衔接;第四,要及时总结现在试点地区的经验和教训,尽快形成统一的政策框架,否则试点越多就越是为后期统一制度安排埋下隐患;第五,“十五五”期间更具备全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条件。他表示,长期护理保险一定会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并且能够真正解决人们老年失能护理的后顾之忧,同时也能增强市场在养老服务业的投资信心。
主旨演讲环节由浙江省长期护理保险研究中心主任、浙江财经大学教授戴卫东主持,在特邀专家主旨报告后,他做了总结发言。
杜鹏演讲
杜鹏教授以“人口老龄化形式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题做主旨演讲。报告主要从人口老龄化的形式、人口高质量发展与养老服务业体系建设、中国长期照护服务的发展三个方面展开。杜鹏教授认为,长期护理保险只是筹资的一种形式,最终还是要落地在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上。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
彭希哲演讲
彭希哲教授在题为“长期照护制度的国际经验与我们的选择”的报告中指出,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家庭规模在不断变小,家庭中能承担长期照顾的能力日趋短缺,所以需要社会资源承担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提高,国民对高质量照护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长期护理保险未来应该明确制度运行的底层逻辑和发展基础,在提升财务可持续性及运行效率、兼顾制度公平性、完善配套资源建设等方面不断发力。
何文炯演讲
何文炯教授在题为“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建设若干问题”的报告中从6个方面介绍了长期护理保障制度框架如何实施。第一,功能定位,即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第二,覆盖对象,即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了解决谁的问题。他认为要明确制度的保障对象、受益对象,以及是统一制度还是分类保障。第三,基金平衡。他强调要确立以支定收的原则,注重损失分布和长期平衡。第四,服务供给。长期护理保险需要通过有效的照护服务才能实现制度目标,维持失能者的生活质量和性价比是关键。第五,制度效应。他认为制度建成以后对社会主体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公共政策制定须基于对人性的理解与把握。第六,文化培育。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和文化性。中国传统文化中法制化程度较低、法治精神不够,需要培育保险制度的互助共济文化和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要将长期护理保险相关制度行为规范与保险知识普及有机结合起来。
张思锋演讲
张思锋教授在题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求的充分条件:需要与支付能力”的演讲的认为,满足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需要是解决中国老龄问题的关键环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需要,是指在不考虑支付能力条件下,失能老人因生活自理能力受限或丧失而力求获得满足,由长期照护专业服务人员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服务的主观意愿;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长期照护服务需要;通过测算发现,失能老人的支付意愿普遍不足,难以形成长期照护服务的有效需求。为此,他指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是失能老人实现照护服务有效需求的重要制度安排。
金维刚演讲
金维刚教授在题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问题与对策”的演讲中指出,从目前试点情况来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主要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筹资方面主要依赖从医保基金划转,缺乏独立的筹资渠道;二是医保基金存在收不抵支的风险;三是个人缴费责任不明确;四是财政补助责任不明确;五是缺乏科学、规范的待遇支付标准。因此应探索建立独立的筹资机制、明确缴费责任,并在支付范围、支付形式和支付标准方面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
林闽钢演讲
林闽钢教授在题为“长期护理保险的‘南通模式’”的报告中主要介绍了南通长期护理保险产生的背景、迭代发展和主要内容。他指出,南通长护险以独立险种运行,采用第三方经办的“照护服务中心——社区照护经理”垂直经办管理体系,与“链式养老”模式相结合,把机构专业的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把周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资源利用起来等方面都是值得借鉴的经验。最后,他认为南通市长期护理保险事业和产业已经形成了良性发展,“南通模式”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可复制性的、可推广的模式。
本次论坛设置了四个平行分论坛,四个分论坛的主题分别是“长期护理保险理论研究”、“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研究”、“长期护理保险国际经验与国内个案研究”以及“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实践研究”。
长期护理保险理论分论坛
分论坛一由上海师范大学社会保障和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郝勇教授主持,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陈永杰、福建医科大学案例中心副主任郑韵婷副教授作了点评。10位发言人主要围绕着老年人失能照护成本、长期护理保险全面建制、筹资及补偿标准、财政负担和缴费压力、定点机构的困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交流。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分论坛
分论坛二由皖南医学院护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陶秀彬主持,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研究员艾静怡、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黄冠为点评人。10位发言人针对失能人群规模变化、老年人多维健康贫困的测度、老年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路径、成年子女家庭照料的压力、社区医养结合与减贫、跨区域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
长期护理保险国际经验与国内个案分论坛
分论坛三由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放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继元、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和红作了点评。10位发言人围绕着日本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设计、整合照护模式的经验与启示,欧洲长期照护现金支付的多样性,青岛长期照护服务中的政府监管等主要问题展开了交流。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实践分论坛会场
分论坛四由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副院长刘央央主持,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晓婷、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仇凤仙作了点评。10位发言人主要围绕着山东、浙江、福建等地长期护理保险运行模式、照护需求区域差异、护理服务满意度、与就业的关系等方面报告了调研结果及其深度思考。
通过本次论坛的研讨与交流,与会的学术界和实务界人员达成了共识,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新时代,作为“第六险”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能够为全体人民生活质量有提高、生命尊严有维护的幸福晚年生活保驾护航。
线下参会代表合影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