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开幕式
2023年9月23-24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承办、《社会保障评论》编辑部协办的第九届全国社会保障青年学者论坛在长春举行。此次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为主题。论坛开幕式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芦恒教授主持,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白刚教授代表承办方致欢迎辞,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教授发表讲话。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上海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常州大学、辽宁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等40多家高校与研究机构的100余位学会成员、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郑功成讲话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教授对本次青年学者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为筹备此次会议所做的工作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青年委员会汇集了100多位青年社会保障学者,不仅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全国社会保障理论建设、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而青年学者的成长需要有一流的学术交流机制,青年学者论坛就是这样的稳定机制,这次论坛展现出了较往届更加浓厚的学术气氛,希望以此为起点,将青年学者论坛建成能够吸引青年学者参与、可以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术研究水准的权威、专业论坛。随后,他结合大会主题“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着重强调了如下三点:一是要立足于所处时代的时代性。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全面提速,走向共同富裕的步伐明显加快,青年学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为建设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奉献真知灼见。二是要着眼于制度的统一性。他指出,统一性不仅是社会保障制度走向公平的前提条件,更是发挥这一制度增进国家认同功能的内在要求,还是加快区域协同发展步伐的重要条件,因而需要基于法定基本保障制度的统一性来认识现行制度的缺陷与不足,寻求适合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目标要求的统一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发展路径。三是要高度重视实践性。他指出,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经历全面而深刻的制度变革条件下逐步走向成熟的,中国的改革实践不仅为社会保障理论学术研究提供了异常丰厚的土壤,而且为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的创立奠定了相应的基石,因此,做好社会保障研究一定要高度重视实地调研,在调研实践中了解我国的国情与社会保障制度变革中的经验、问题与不足,同时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和契合共同富裕目标要求的理性的研究成果,进而为建设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提供理性且有力的理论支撑。
开幕式后,举行大会主旨报告会,报告会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林义主持。
林义主持大会主旨报告会
杨俊作报告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杨俊作了题为“共同富裕视角下城乡养老金待遇差距的分析”的报告。在深入分析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养老金制度发展的积极作用后,他指出我国城乡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在快速的发展中也出现了明显的城乡待遇差距的问题。随后,他通过2012年到2020年分省的宏观数据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8年的微观调查数据对我国城乡养老金待遇的收入分配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他总结了宏观和微观数据研究结论并借鉴德国缩小区域养老金待遇差距的经验,提出了深化改革的三个政策建议:第一,当务之急是统一各地区的待遇确定方式,尽快缩小地区间待遇差距,尤其是居民养老金地区间差距。第二,长远考虑需要逐步缩小居民养老金和职工养老金之间的待遇差距。第三,顶层设计需要坚持现收现付,坚持结构优化,引入有弹性的参数调整机制,战略储备基金全部由全国社保基金进行统一管理。
张浩淼作报告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大学教授张浩淼作了题为“共同富裕视域下中国社会救助创新特征、趋势与进路”的报告。她指出,面对共同富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社会救助结构优化与创新升级成为促进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议题。她将2016-2022年全国性社会救助创新优秀案例作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救助创新整体特征、演化趋势及优化路向予以辨析。她发现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以党建引领、数智赋能、需求导向为共性表征,中国社会救助创新主要围绕“谁来救,救助谁、救什么、怎么救”来推动,演绎出主体优化、客体分扩、介体转型、机制升级的四轮转向的创新演进趋势。最后,她提出了共同富裕视域下中国社会救助创新的三个未来发展进路:一是以综合公平为目标,推动社会救助系统性体系建设。二是以专业人文为指导,夯实社会救助服务性制度构建。三是以智慧衔接为纽带,促进社会救助综合性机制创新。
张熠作报告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张熠作了题为“人口流动与社会保障最优区域协调模式”的报告。他指出,我国各地社会保障基金赡养负担和收支状况存在显著的差异,人口流出地陷入“人口流出-负担加重-缴费或纳税负担上升-实际工资下降-人口进一步流出”的恶性循环。随后,他基于理论模型和实证数据分析了“区域独立”、“全国统一”、“相互调剂”三种社会保障区域协同模式在效率和公平方面的表现。他发现考虑到公平和效率的权衡,存在一个有效前沿边界。如果仅从流动的角度来看,“公平-效率转换比”极高,即只需要牺牲很少的效率,但是人口流动规模会有显著下降。最后,他总结了实证分析结论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即未来推动区域社会保障协调发展,应当加大调剂力度、对人口流入地区的社保稽核力度以及预防人口过度流动带来的区域发展失衡。
龙玉其作报告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龙玉其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建设的实践演进、逻辑规律与未来展望”的报告。在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建设的实践演进历程后,他发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民生建设,将民生建设作为党在各个时期的重要工作。随后,他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建设的逻辑规律并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民生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生建设思路与方法。最后,他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生建设的目标与思路并提出了六项推进民生建设的对策建议:一是持续扩大覆盖面,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民生保障。二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推进相对贫困治理。三是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努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四是完善高品质、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五是全面建成高质量、可持续、多层次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六是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强化农村民生建设。
翟绍果作报告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北大学教授翟绍果作了题为“走向健康现代化的战略转型与实现路径:从三医联动到健康治理”的报告。他指出,面对健康脆弱性,公共健康面临着治理界限交互扩大、治理内容更迭扩展、治理进程压缩叠加等诸多挑战。他发现秉持人民中心、生命至上、系统整合、全民参与的公共健康治理理念,我国在改善健康公平性方面探索出医保、医疗与医药协同改革的发展之路。随后,他提出需要通过互助共享的健康保障战略、医防融合的健康支持战略、均衡协同的健康服务战略和多元合作的健康促进战略推进从三医联动到健康治理的战略转型。最后,他指出了走向健康现代化的健康共同体的四个实现路径:一是优化健康资源配置体制,推动健康促进行动持续发展。二是完善健康制度协同机制,实现健康治理体系优化整合。三是健全健康服务递送体系,满足多元健康需求安全可及。四是赋能健康行动协作网络,引导健康合作参与高效有序。
贾玉娇作报告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大学教授贾玉娇作了题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新议题、新内涵与新方向”的报告。她指出,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蓝图中,阐释新发展框架下社会保障制度高质量发展内涵,明确高质量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思路,进而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议题。随后,她进一步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维度与结构维度剖析了高质量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内涵。最后,她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四个方向:一是构建促进内生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二是构建促进社会主体的社会赋能制度体系。三是构建促进社会互助的社会凝聚制度建设。四是构建促进社会均衡的社会共享制度体系。
主旨报告后,与会青年学者积极进行学术交流与互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对青年委员的学术研究提出了建议与期望。
在全体会议后,本届论坛设立两个平行分论坛和一个青年委员主题报告论坛。
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保障理论创新分论坛
分论坛一“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保障理论创新”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张继元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鲁全点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雄飞作了题为“主义与问题:现代化的本质与社会保障实践理性”的报告,从个体权利的角度辨析现代化的本质,探讨社会保障的实践理性。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吕鑫作了题为“第三次分配视角下社会组织立法的重构”的报告,探讨社会组织立法的价值立场、原则与规则。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万国威作了题为“我国流动儿童关爱保护体系的建设与儿童福利制度的新格局”的报告,总结我国流动儿童个体和家庭的基本特征与主要风险点,对下一阶段流动儿童的相关政策设计提出建议。郑州大学副教授陈宁作了题为“人口负增长趋势下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报告,阐释我国人口形态进入内生性自然负增长阶段下的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路径。西北政法大学讲师魏毅娜作了题为“民族复兴视角下中国共产党儿童福利政策百年演进逻辑”的报告,基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角分析中国共产党百年儿童福利政策的演进逻辑。四川大学副教授杨帆作了题为“民族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时空演变及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四川省甘孜州为例”的报告,阐明民族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李卓作了题为“互惠共生:村庄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与模式创新——来自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的经验”的报告,从微观视角与具体实践出发探讨乡村共同富裕目标的理念、政策环境与制度保障。浙江工业大学讲师魏广萍作了题为“共同富裕视角下特殊群体社会救助困境与法律保障”的报告,围绕我国特殊群体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给出针对性建议。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彭聪作了题为“慈善公益助力为老服务的实践与发展研究——以上海为例”的报告,结合上海市慈善公益助力为老服务的实践与经验提出进一步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第二阶段由江西财经大学副教授赖志杰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谢琼点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瑜作了题为“福利变迁的理论与现实:共同富裕视阈下社会支出的比较研究”的报告,对比得出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社会支出发展规律的共性与差异,探讨未来我国社会支出何以应为的问题。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祝建华作了题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的报告,探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的数字化变革与社会救助制度发展。三峡大学副教授张园作了题为“共建共享视角下城乡养老保障资源协调性测度、空间效应与影响因素研究”的报告,探究不同区域间城乡养老保障资源协调度的地区差异、空间集聚特征与影响因素。山东师范大学讲师王建云作了题为“基于‘结构-行动’框架的老年数字鸿沟社区治理路径研究”的报告,利用“结构-行动”分析框架审视老年数字鸿沟社区治理实践的既存问题,给出老年数字鸿沟社区治理的优化路径。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陈斌作了题为“挤入还是挤出:社会保险参与和个人捐赠的关系——基于CFPS2018的实证研究”的报告,通过分析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发现社会保险参与对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存在挤入效应。南京大学助理教授于萌作了题为“三元悖论视角下儿童照护服务供给结构与政策选择”的报告,构建托育服务三元悖论的理论框架,分析服务发展的既存困境,给出我国儿童照护服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西安交通大学助理教授代秀亮作了题为“农村互助养老:社会基础、历史演进与发展路径”的报告,指出现阶段我国农村互助养老存在的实践困境,给出促进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的针对性建议。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陈忱作了题为“共同富裕的民众愿景:国际比较与中国特色”的报告,基于2017年国际社会调查项目的数据比较不同发展模式下的共同富裕民众愿景,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特点与诉求。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唐珏作了题为“如何提升失业保险稳就业和生活保障功能”的报告,从企业与职工两个方面入手提出失业保险稳就业和生活保障功能的提升建议。
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保障制度实践探索分论坛
分论坛二“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南京邮电大学讲师刘璐婵主持,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立剑点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袁涛作了题为“少子老龄化与社会保障协同应对——构建中国特色生育保障体系”的报告,提出“面向未来,面向全民,构建‘一免除、两减少、三分担、四促进’的现代生育保障体系”的目标。江西财经大学讲师刘辉作了题为“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调整会影响企业缴费遵从度吗?——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的报告,认为统筹层次提升会导致地方政府征管激励下降,从而降低企业缴费遵从度。南开大学副教授胡雯作了题为“共同富裕背景下我国老年人照料资源使用的均等性及政策优化研究——基于城镇社区居家老人的实证分析”的报告,认为家庭SES是影响正式照料和非正式照料使用不均等的关键因素。苏州大学讲师李曼作了题为“中国老年人失能状态变化趋势:基于综合失能指数的年龄-时期-队列分析”的报告,发现老年人综合失能状态存在较为明显的年龄和队列效应。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张泽滈作了题为“城市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的差异化行为调查与特征分析”的报告,从“前端”的认知与获取、“中端”的使用与功能、“末端”的反馈与需求方面展开分析。安徽师范大学讲师徐佳作了题为“效率背后的公平: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健康资源不均衡风险”的报告,发现医疗信息鸿沟是社会经济地位和健康之间的中介变量。河北工业大学副教授张金峰作了题为“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优化路径研究”的报告,基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持续优化建议。清华大学助理教授于淼作了题为“医保健康绩效评估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的报告,提出医保健康绩效四步法评估模型,对医保健康绩效评估提出针对性建议。
第二阶段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讲师蔡泽昊主持,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郭林点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副教授陈诚诚作了题为“中央政策试验的差异化模式及其选择逻辑——基于两项社会政策的案例研究”的报告,提出中央政策试验存在由点至面验证型的“金字塔模式”和多点试验探索型的“木桶模式”。广东工业大学讲师陈泳欣作了题为“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的工会救助:现状、问题与提升路径——以广东省工会为例”的报告,阐释目前工会在社会救助体系中的法律地位不明、整合力度不足等问题。辽宁大学副教授陈洋作了题为“延迟退休能增强企业雇佣女性员工的意愿吗”的报告,认为延迟退休政策会增加女性就业占比并减轻企业对女性就业的歧视。安徽财经大学讲师周德水作了题为“自雇就业对农村居民消费不平等的影响研究——来自CFPS数据的经验证据”的报告,发现自雇就业能够有效缓解农村居民之间的消费不平等程度。江西财经大学讲师王梦颖作了题为“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利益博弈与路径选择”的报告,分析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内圈及外圈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四川大学副教授林熙作了题为“法国退休制度改革:结构难点、历程特征与困境溯源”的报告,认为本世纪法国退休制度改革呈现出从养老金碎片化治理到全面推进延迟退休的基本路线。常州大学教授黄冠作了题为“近年来日本学界对社保福利理论认知的变化”的报告,阐释日本学界对社保福利理论认知经历从全盘接纳到走向融合本土经验探索创新的全过程。长春人文学院副教授陈文斯作了题为“老年人照护管理制度的中国路径研究——基于日本经验的借鉴”的报告,借鉴日本经验,从明确目标定位、重视人才培养、深化筹资机制、明晰服务内容等方面提出建议。西安交通大学助理教授万琳静作了题为“居家养老服务的福利生产:基于日本上门护理服务的经验”的报告,分析日本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的发展历程、制度体系、生产过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讲师刘丹作了题为“基于政策性引导的日本积极老龄观的形成与发展”的报告,以日本养老服务相关政策为蓝本,分析政策文本“介护”概念内涵的变迁过程。
何文炯主持青年委员主题报告会
青年委员主题报告论坛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主持。浙江大学教授张翔作了题为“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中的‘少存多贷’现象”的报告,发现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公积金制度改革导致“少存多贷”现象,划分四种典型的“少存多贷”行为,认为“少存多贷”可能导致公积金可贷资金的紧张甚至枯竭,提出限制公积金最低贷款金额和最高贷款金额、适当延长贷前缴存期限、限制获得公积金贷款后减少公积金缴存金额行为的政策建议。四川大学副教授黄国武作了题为“中国医疗保障、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耦合协调研究:精准画像与发展路径”的报告,测量公共卫生与医保、医疗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发现中国三大子系统不同步、医疗保障发展地区差异较大且相对滞后、各系统耦合作用明显但耦合协调度整体处于初级阶段、各地区耦合协同水平与经济发展不完全同步,提出可以通过要素整合、功能协同、价值融合等途径促进公共卫生与医疗医保协同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景鹏作了题为“社会保险降费与企业劳动力需求结构优化——基于上市公司招聘数据”的报告,发现社会保险降费对企业招聘存在三点影响:一是产生的“收入效应”优化了企业的招聘结构;二是优化效果在政府就业目标较高、经济增长目标较低、人才落户门槛较低的地区更明显;三是社保降费提高了企业招聘的学历门槛和高学历劳动力的实际需求,建议进一步降低社保费率以激发企业活力、地方政府合理制定发展目标、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高静华作了题为“中国企业慈善发展:实践逻辑、基本特征与优化路径”的报告,梳理中国企业慈善发展的演进逻辑,发现中国企业慈善具有慈善捐赠规模化、活动常态化、工具多样化、服务创新化、战略国际化的特点,建议明确企业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功能定位、降低基金会注册登记门槛、畅通慈善组织的认定和撤销机制、完善新型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强化监管、完善企业慈善表彰机制、保持与捐赠主体的良性互动。华中科技大学讲师王滢淇作了题为“超国家福利边界的演进:欧盟流动劳动力社会保障协调制度的‘效’与‘限’”的报告,以养老金、医疗保障、失业保险和家庭福利四大社会保障项目为例,评估欧盟社会保障的协调水平,认为欧盟超国家福利边界建构进入黄金期,但多层次权力结构和嵌套式公民身份所形塑的欧盟超国家福利边界的“叠层式”样态,造成实际福利供给与欧盟超国家目标设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南京邮电大学讲师刘璐婵作了题为“从设立到并轨:农村低保的政策效应研究”的报告,结合农村低保的政策背景与演进过程,以“设立”和“并轨”作为政策变迁的观察窗口,讨论在实施“设立”与“并轨”政策时农村低保的增收与公平效应以及效用发挥机制,提出低保政策的“设立”通过促进贫困农户的可持续生计来产生增收效应,“并轨”政策通过均衡城乡救助资源配置来形成公平效应。
贾玉娇做会议闭幕总结
论坛闭幕式由西北大学教授翟绍果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谢琼、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郭林分别对2个分论坛的交流成果进行了汇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贾玉娇在闭幕总结中指出,此次会议是青年委员会扩建后举行的第一次学术会议,对能承办此次会议表示荣幸,并对各位老师的莅临表示感谢。她指出本次学术报告有四大特点:一是有格局,能够跳出各自的研究对象,从更大研究视域展开研究。二是有立场,青年学者已经开始关注一些前瞻性、基础性的理论问题。三是有交叉,各位青年学者基于各自的学科背景从不同视角切入,共同开展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四是有传承,青年学者们从各位老师身上汲取养分,同时也将这种学术给养传递给各自学生。
接下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杨俊作为下一届青年学者论坛的承办方代表发言,他热烈祝贺本次大会圆满成功,同时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的学科特色,诚挚地邀请各位青年学者明年赴北京参加第十届全国社会保障青年学者论坛。
何文炯做大会总结
最后,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对本次大会进行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具有以青年人为主、以学术为本两个特点,并对之后青年学者的发展提出期望:一是从国内看,青年学者要有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要有非常深刻的思想,这有助于推动社会保障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二是从国际上看,青年学者要有正确的理念、坚实的理论基础、先进的科学方法,这有助于促进中国社会保障研究的发展。与此同时,他对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和吉林大学社会保障学科在本届论坛中卓有成效的组织工作,对他们为本届论坛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社会保障青年学者论坛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搭建的青年学者学术交流平台,每年一届,旨在通过稳定的机制增进本领域青年学者的团结协作与专业凝聚力,并在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中,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有益的贡献。
线下参会人员合影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