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积极应对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亿万百姓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对积极应对老龄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要求把积极老龄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积极应对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村的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却与城镇差距明显,把积极老龄观落实到乡村面临更大的困难,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充分认识农村老龄化形势
“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21亿,占农村人口总数的23.8%,比全国平均水平和城镇分别高5.1个百分点和7.99个百分点。农村老年抚养比41.8%,远高于城镇的22.59%。同时农村老龄化还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高龄老人占比高。2020年,农村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166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27%,比全国平均水平和城镇分别高0.73个百分点和1.17个百分点。农村高龄老人占全国高龄老人的46.57%,高于农村人口比重10.66个百分点。
二是空巢现象严重。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有老年人的农村家庭中,12.9%是一位老年人独居,34.3%是多名老人共同居住,二者合计占农村家庭的47.2%。目前农村空巢老年人占比已超过一半,部分人口流出较为严重地区甚至超过70%。
三是失能老人多。“七普”数据显示,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在城市只占2.07%,而农村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的占2.55%。
深入分析积极应对老龄化在农村面临的挑战
积极老龄化理念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成型于21世纪初,已逐渐成为国际共识。其核心是强调通过健康促进、社会参与和社会保障,使老年人在机体、社会、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状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为。城乡对比,农村老年人通过健康、参与、保障来保证生活质量的差距很大。
一是健康方面。受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的制约,农村老年人比城镇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差。“七普”数据显示,城镇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普遍好于农村老年人。62.98%的城市老年人自评为健康,而农村老年人只有48.54%认为自己健康。2018年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也显示,农村老年人中经常有疼痛感的比例高达61.3%,有严重疼痛的比例高达31.6%,比城镇高出9.1个百分点,农村老年人的视力、听力和牙齿状况均比城镇老年人差。
二是社会参与方面。从就业看,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大部分依旧在工作,80岁农村老年人的就业率仍在20%以上。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村老年人的主要就业领域是农林牧渔和建筑,实现老有所为门槛较低;另一方面的原因来自经济压力。从精神文化生活看,调查发现,由于缺少资金保障和组织引导,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较为单调。文化娱乐生活大多集中在看电视、听收音机等,而对在城镇老年人精神文化活动中占有一定比例的书画、唱歌跳舞、学电脑等活动,农村老年人参与率极低。特别是信息化也给农村老年人带来了新的参与门槛,农村老年人对学习新知识和技能较为缺乏信心。
三是保障方面。从经济保障看,“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城市69.83%的老年人主要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而农村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占41.87%)和劳动收入(占33.58%),两类合计占75.45%,依靠离退休金、养老金生活的占10.43%。农村老年人的劳动收入占比如此之高,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进入“养老”状态,而是依然主要靠劳动收入维持生活。同时,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支出负担相对更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农村居民的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达到1421元,农村老年人的人均医疗支出达到2058.5元。从养老服务保障看,农村的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都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农村老年人支付能力低且具有节衣缩食接济子女的传统,很难把需求转变为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农村居住分散的地理条件使得社会力量参与动力不够,养老服务的供给特别是高质量供给严重不足。这种双重不足使农村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面临更大困难。
以积极老龄观引领老年友好型和美乡村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村老年人是农村发展进步的历史功臣,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把积极老龄观融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切实增加乡村社会的老年友好度,既是亿万农村老年人在地安老的需要,也是和美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是从更高站位、更宽视野看待农村老龄化问题。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落实国家积极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要求,也是造福亿万农村老年人的德政善举,要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来看待这一问题,增强积极应对农村老龄化的使命感。科学研判和正确认识老龄化的形势和挑战,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从健康、参与、保障等多维度系统思考、谋划和推动老龄工作。
二是积极推进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第一,推动有能力有意愿的老年人就业。中国60至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到老年人口总数的55.83%,超过1.47亿人。他们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身体状况基本健康,相当一部分人既有工作的意愿也有工作的能力。农村老年人在就近就便参与劳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持续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为农村老年人创造更多在本地就业的机会。第二,推动农村老年人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健全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更好发挥农村老年人在农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以及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农村老龄协会、红白理事会、乡贤理事会等社区社会组织,运用农村老年人的经验、威望和人生智慧,更好发挥其带动村民、化解矛盾、移风易俗、促进和谐的独特作用。第三,推进老年友好型数字乡村建设。应针对农村特点,积极推动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研发更多老年人“易上手”、“用得起”的智慧养老产品,制定农村智慧养老、智慧社区的解决方案,使更多农村老年人能够享受数字化带来的工作生活便利。
三是优化以养老服务为重点的农村公共服务。完善面向老年人的医疗、教育、社保、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政策,不断缩小城乡老年人之间的健康差距、收入差距和各种公共服务差距,为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创造良好条件。“老有所养”是老年人获得幸福美满晚年生活的基础和关键。应聚焦农村养老服务需求,加大财政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掘和发挥农村社会资本优势,加强以县域为单元的农村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统筹建设,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全面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供给质量。
四是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上有更大作为。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的特色、农村的优势,也是农村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支撑。应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其在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扩大农村老年人就业、促进农村老年人增收、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上的作用。要引导并规范各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好用好各类下乡资源,重点健全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鼓励各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大对村内养老、医疗等公益事业的投入,为积极应对农村老龄化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来源:中国民政杂志2023年6月13日,作者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