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会介绍 学会动态 社保资讯 学术园地 法与政策 会员专区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学会动态

学会动态 学会热点

多重转型视野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学术研讨会暨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2023年会在杭州举行

发布时间:2023-05-31 来源:秘书处 浏览:353次

会议现场

  2023年5月27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主办,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承办的“多重转型视野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学术研讨会暨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2023年年会”在杭州成功举行。本次论坛以“多重转型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为主题,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太原工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2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以及重庆市医院成本管理研究中心等职能机构的40余位专业人士齐聚一堂,围绕着多重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展开了深入研讨。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名誉会长周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会长、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为研讨会致词,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副会长、浙江大学风险管理与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刘涛教授主持研讨会开幕式。

  周弘在致辞中指出,在世界充满变局的当下,探讨多重社会转型的内涵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应对十分必要。丁纯在致辞中表达了对各位学界同仁参与的感谢,期待本次会议可以对社会保障发展的前沿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开幕式结束后,论坛进入大会主题报告环节,上半场由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涛主持。

  周弘研究员首先分享了自己对于福利国家转型问题的思考,她认为现在出现的社会问题的来源需要追溯到国家与国家介入社会的方式。她指出,人口结构变化和财富结构的变化,传统福利国家作出的回应以及产生的后续政治、经济、社会影响值得研究者关注;信息化、去工业化等产生的新型组织方式和财富形式对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基础带来了多渠道碎片化的挑战,传统工业组织形态和新型经济社会形式间表现出一定张力。因此,为了改变传统福利国家建构模式粗线条、简单化的问题,福利国家的转型研究应当要挖掘前沿性的问题,拓展对社会保险险种设置、结构性失业问题归因、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位和独立性、全球风险多样化与普及化、产业转型下的税收基础、福利给付结构的调整压力等的研究。最后,她强调在恒久的福利制度研究中要把握社会观念的转变和福利模式的混合化。

周弘演讲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副院长金维刚在演讲中指出,作为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养老保障制度持续性受到社会普遍关注。他表示,养老金发放缺口的担忧在现有制度框架中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财政资金对养老金发放提供了扎实的支持,在制度设计上为养老金持续发放提供背书。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为储备资金,背后有大规模国有资金的划拨,将有效防止养老金发放缺口的出现。同时包括缴费基数、缴费年限、计法月数等在内的众多制度参数亟需根据社会现实发展情况进行调整,从而增加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最后,他建议迅速建立并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探索进一步扩展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市场的渠道,缓解社会养老保险的压力。

金维刚演讲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教授关信平在视频演讲中指出,发展与平等间的持久张力将长期存在,并从宏观经济层面和民众生活层面,分析了现实条件下我国在促进富裕和推动共同方面实现常规生活层面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他着重指出社会保障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发挥作用的关键,首先是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其次是合理发挥社会保障再分配功能,同时要进一步重视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此应当建立全民基本收入保障底线标准、完善全民基本社会服务体系,通过积极的福利供给模式提高保障的精准性。

关信平线上发言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老龄化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林义在题为“多维视角下积极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思考”的报告中指出,目前学术研究中对基础性战略问题的关注不够,需要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拓展对积极老龄化战略的思维,超越仅仅关注老年人需求的传统。他提出老龄问题长期研究的方向,需要关注社会领域的深刻变化、强化培植家庭根基、转变经济发展结构和长效金融模式、以科技革命助推老龄化战略、挖掘潜在文化资源价值、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能力与意愿。他强调以跨学科、国际化、基础性的视角展开对积极老龄化基础领域的研究。

林义演讲

  丁纯教授以OECD为例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就业、收入的影响及社保的应对。他认为相比于传统自动化技术对中低技能劳动者的替代,人工智能更多在信息排序、认知等领域发生替代,但接触人工智能本身对高技能劳动者就业具有促进作用。他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发展同时提高了技能光谱两端劳动者的就业水平,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整体的国家人工智能水平,水平提高将凸显这一影响,同时影响劳动收入占比。为此,社会保障需要对于这一技术变化作出反应,推动社会成员从技术升级中收益、提高社会教育水平和就业水平、调整收入分配方式。

丁纯演讲

  主题发言的下半场由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彭姝祎主持。

  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林卡在发言中以经典的福利资本主义三个世界为切入点,主要探讨作为自由主义模式的香港社会福利模式的历史演变和逻辑。首先回顾了香港社会福利的历史发展脉络,不仅囊括了“不干预、少干预”的传统模式,还包括了新模式演化的经济社会因素,并且结合贫困率、基尼系数、社会指出水平等典型统计指标来界定香港社会福利模式。最后总结了香港福利模式的实践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借鉴意义。

林卡演讲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房连泉汇报了他有关人工智能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变革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先是介绍了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机构性影响,即就业替代效应、新增大量非标准就业和就业阶层分化。而面对新的挑战和影响,他提出可从以下方面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加强就业规制,改进社会保险计划的融入性,引入个人化保障计划,普及非缴费型救助制度,引入全民基本收入和增加社保融资渠道。

房连泉演讲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张浚主要从欧洲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变化及其对社会保障制度影响发表演讲。她先是以时间脉络回顾了工业化时代的就业保护及其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影响,之后阐述了在“去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阶段所伴随的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欧洲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制度所进行的改革。她还从风险的视角介绍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可能伴随的问题。最后她介绍了劳动力市场的核心劳动力和边缘群体,并探讨了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结构性调整可能的解决方案。

张浚演讲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理事、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戴卫东在发言中阐述了当前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所取得的进展和老年人失能风险的严峻现实,随后就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化框架设定进行了详实的阐述,可以归纳为“1基9梁18柱”。最后,他还指出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机制,包括均衡公平的筹资机制、服务基础的培育机制、智慧养老的信息化机制、与医疗卫生改革的协同机制、制度运行的评估机制。

戴卫东演讲

  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涛介绍了非缴费型社会保障待遇的全球发展。他指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自从诞生就存在着缴费式和非缴费式社会保障待遇两种模式,而在多数情况下两者处于“互联”、“互援”的运行状态,合力在综合社会保障网络中发挥效能。然而,在不稳定就业逐渐从工业社会的“异态”发展成为数字及智能社会的“新常态”时,非缴费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愈发重要,其历史地位可能会逐步超越工业化高峰时期所流行的缴费式社会保障待遇。之后,他介绍了非缴费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分类标准、空间福利世界和以儿童津贴、养老金、社会服务为核心的典型项目等内容。最后,他还总结了非缴费型社会保障待遇迅速发展的现实因素和对我国的启示。

刘涛演讲

  分论坛一的主题是“老龄化时代的长期照护及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杨一心主持。戴卫东教授对分论坛一的发言进行点评。

杨一心主持分论坛一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副教授陈诚诚围绕中韩两国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差异问题进行发言。她在回顾了政策试验与议题属性、试点推进策略的相关研究,通过单案例研究对比分析了中韩两国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差异。总体来看,韩国采用中央政府层面出台统一明确的政策工具,分阶段在地方展开试点的推进方式,是一种“检验推广型”;我国则采用中央出台政策原则和框架,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指导地方探索的方式,是一种“指导探索型”。最后,她指出,中韩两国的试点推进策略差异除两国的建制逻辑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外,也受到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议题属性的影响。我国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过程中,应加强对于议题属性的识别能力,增强对于制度标准化部分的试验、统一和推广。

陈诚诚、夏春、徐佳演讲(从左至右)

  安徽师范大学讲师夏春报告了医疗政策梳理量表的编制与初步应用研究成果。他指出,考虑到政策执行者隐形抵触和居民对政策理解程度低的因素,在覆盖面广泛的领域研究政策对人的影响,需要新的其它指标。基于田野调查,发现政策梳理是政策执行者和使用者态度与行为的重要因素,需要详细的指标量表进行测量。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从无力感、无意义感、政策困惑、不可行性、繁文缛节和技术鸿沟6个维度构建医疗政策梳理量表,以应用于后期对居民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医疗机构信任等相关问题的检验。

  安徽师范大学讲师徐佳指出,以往研究表明居民并没有按照预期使用医疗工具,而是存在大量的医疗回避行为。通过建立中介模型进行单因素检验,发现除了健康素养的直接影响外,居民医疗保健政策的异化感在其中发挥中介效应。医疗政策梳理影响居民的医疗回避行为,并受到控制感的调节,当老年人的控制感知较高时,健康素养通过政策异化感因素对医疗回避意向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而对于低控制感知,效果不显著,表明了控制感知与老年人决策之间的相关性。

  分论坛二的主题为“数字化和算法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马高明主持。房连泉研究员对该论坛的发言进行了点评。

马高明主持分论坛二

  上海工程科技大学讲师黄婷在发言中首先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分析目前医保信用管理存在的困境,总结了关于如何破解困境目前学界已有的两种视角:时效性发挥和合法性困境破解。基于53份地方政策文本考察发现,地方医保信用管理政策实践存在信用评价标准不一、评价结果公开共享有限、多元主体参与信用管理的激励机制不足、奖惩联动不足等问题,并从制度、组织、认识层面分析制约医保信用管理功能发挥的若干因素。此外,她还以美国联邦医疗保障计划排除制度为例,探讨美国医保监管中存在的与我国信用管理的运行机理相似的规制方式,从中识别对我国的启示和可借鉴的经验。

黄婷、何文炯、于萌、李秋璇演讲(从左至右)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就中国养老保障资源的优化配置展开发言。首先提出近年来中国持续加强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养老保障成为惠及面最广、所需资金量最大、社会关注度最高的社会保障项目。他认为,现行养老保障体系存在诸多缺陷,资源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养老保障体系整体运行效率不高。基于以上问题,他从项目间、层次间、群体间以及代际间的资源配置四个视角展开具体分析,认为要完善养老保障项目体系、明晰养老保障各项目职责、明确社会各主体职责,按照代际间均衡的原则改进养老保障制度设计,增强养老保障制度运行的可持续性,同时创新养老保障供给机制,提高养老保障体系运行效率,适应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南京大学助理研究员于萌在发言中首先提出了近年来受经济结构转型和生育政策调整的影响,我国女性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出现年轻化、白领化和主动选择的非正规就业化趋势。之后从替代效应和补充效应两个方面分析数字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劳动的量变,并从劳动力市场的“液化”、“去雇主化”、社会保障的排斥三个方面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劳动质变。此外,她还从数字经济对生产劳动的领域和再生产劳动两个方面分别阐释了数字经济对女性就业的数量及质量的影响,她认为数字化技术很难影响劳动力市场的性别不平等,而法律和制度的完善程度会改变劳动力市场性别不平等的程度。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李秋璇的发言题目为“算法场域:平台就业何以高流动性,社会保障何以可为?”,运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对整个平台就业的工作场域进行了理论上的探析。认为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就业形态日益普遍,分化出了新的社会子场域,即“算法场域”。并进一步分析了算法场域所具有的边界的模糊性、有区隔的资本、被规训的惯习三个核心特征,随之衍生出了进场门槛低、底层资本难以转化为高阶资本及有枷锁的自由的劳动实践逻辑,从而造成了该场域就业人员的高流动性。同时,平台就业的高流动性又与社会保障的缺失呈现出了一种同构的状态,需要尽快突破单一指向性的劳动关系方式、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转移阶序性、推动社会保障数字化改革,以适应高流动性时代的就业特征,满足平台从业者的现实需求。

  分论坛三的主题为“转型时代及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翔主持。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詹鹏老师对分论坛三的发言进行了点评。

张翔主持分论坛三

  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王新梅研究员就养老金制度替代率的概念理解和计算方式进行主题发言。替代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养老金制度保障程度是否适当的最核心指标,有宏观和微观两种,目前,国际学界大多使用微观替代率,几乎不见宏观替代率。她指出,两种替代率的定义与计算方式完全不同,但大量的研究却把中国养老保险的宏观替代率直接与发达国家的微观替代率相比较,于是得出了中国的养老金替代率严重不足、未来问题会更严重的结论。她还澄清了这种概念错误,全面介绍了国际各种类型的替代率定义;并基于相同的定义计算出各种口径下的中国养老金的替代率无论宏观还是微观都已经是世界最高,我们要向大国、国际普遍看齐,避免盲目增加养老金积累。

王新梅、王滢淇、祝毅演讲(从左至右)

  华中科技大学讲师王滢淇在发言中指出,粤港澳有“一国两制三法域三税区”的特殊背景,各自养老保障建制和养老服务发展存在一定差距,建立有效的养老保障跨域合作机制是机遇更是挑战。她介绍了在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下探讨养老服务协同合作的学理基础、需求基础、政策基础,以及大湾区养老服务合作现有的三种有效模式。最后,她指出,在目前的养老服务合作在制度衔接状况、实际受益人群规模、养老产业发展状况等维度仍面临各种困境,需要在评估现行政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西北大学讲师祝毅在发言中从共同富裕研究的均衡性视角出发,使用mt政策效应评估方法与多层次模型考察了我国社会保障的共同效应、富裕效应和共同富裕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社会保障对于促进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存在时期差异性与区域不平衡性。他认为,未来应当更加重视社会保障对于公众共同水平与富裕水平影响的均衡性;注重发挥社会保障共同富裕效应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整体协同作用,通过提升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多层次体系,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詹鹏点评

  分论坛四新国际政治经济变局时代的社会保障由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讲师王滢淇主持。刘涛教授对分论坛四进行了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郭灵凤在发言中提出,福利国家制度建立的初衷是由国家担当社会秩序的守护人,通过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保护利益受损者,实现社会团结,加强社会稳定。随着社保体制日益完善,福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福利制度不仅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而且必须与巨大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其他要素紧密相联。福利国家改革的有三种思路:工作-福利、社会投资和全民基本收入计划,她着重讨论了社会投资政策,并认为社会投资国家是基于北欧经验探索出来的一条路,该政策的重点主要是预防性政策,对未来的社会风险“早确认”、“早行动”,帮助个人、家庭和社会做好准备以适应各种经济和社会转型,同时通过投资于公民职业技能增长,帮助其适应变化的经济环境,投资于儿童的教育,以打破贫困陷阱的不利循环,从消极的收入补偿转变为积极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支持。此外,她还阐释了社会投资国家改革的政策工具和政策评估工具,分析表明社会投资在不断被重视,家庭政策支出迅速增长。

郭灵凤、齐天娇演讲(从左至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编审齐天骄在发言中指出,俄乌冲突除了重塑国际格局,对西欧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造成潜在影响。首先,俄乌冲突导致大量移民涌入西欧国家。这些移民受教育水平和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且返回母国的愿望逐渐降低。虽然欧洲的排外主张更多针对那些来自非欧洲国家的移民,然而也有研究显示,对于中东欧的劳工移民也遭到了部分西欧民众的反感。其次,能源断供带来西欧国家去工业化步伐加快,经济面临持续下行压力,这会对劳动力市场、社会福利制度产生冲击。此外,随着疫情、能源危机的接踵而至,去工业化加速,经济增长动力下降,若将资金用于军费开支而忽视传统社会福利政策和一系列社会救助政策,可能进一步加速欧洲政治极化。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讲师朱宇方在视频发言中指出,近年来德国老年人口就业率的上升幅度超过其他年龄段,其根本原因是德国人口的老龄化。朱宇方老师认为在德国婴儿潮一代开始步入老年,从而加剧了老龄化问题,因此德国将面临劳动人口断崖式下降的严重问题,于是老年就业则成为解决专业人才短缺的一条便捷出路。但由于德国老年就业呈现了包括退休后自主选择就业、高素质人群就业率远高于低素质人群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无助于改善老年贫困问题,而且可能进一步加剧老年阶段的社会不平等,同时中老年失业者难以受惠于老年就业促进政策。同为制造业为本的工业国家,面临劳动人口急剧老龄化问题,德国的现状与探索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最后,丁纯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对与会专家和青年学者的精彩发言表示衷心的感谢,认为他们的贡献使得本次会议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深远意义。他鼓励各位专家和青年学者继续致力于社会保障领域的研究,为社会保障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0923317       联系人:杨老师
邮箱:caoss_org@163.com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0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