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2023年2月19日,在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社会保障评论》编辑部协办的2023年度社会保障理论务虚会之医疗保障与其他社会保险分会场上,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广东金融学院、桂林医学院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15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言。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教授申曙光与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大学教授翟绍果分别主持上、下半场会议。
申曙光主持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仇雨临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医保制度发展方向”的发言。她指出,应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医保发展经验,医保制度未来发展将主要面临“存量调整”,要求医保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统领、遵循守正创新与系统集成原则,要将进一步提高公平性、健全基础性、提升系统性、加强协同性、增强共识性作为医保制度改革完善的方向。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龚秀全作了题为“慢性病患者医疗服务体系适配性优化研究”的发言。他指出,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导致了慢性病患者医疗服务体系适配性问题,对此要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家庭医生的主导性,建立基于疾病轨迹的责任制慢性病管理制度,构建慢性病社会治理共同体,完善多元主体共建机制。
东南大学教授张晓作了题为“贫困(难)人群医疗救助起付线设置的政策价值与效果的实证分析”的发言。他指出,考虑医保规律与基金权责实际情况,设置医疗救助起付线有其必要性,但政策应科学设定确定救助对象、范围、待遇水平的标准,强化政策衔接并提高协同管理水平,提高医疗救助统筹层次,建立、完善防范和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
四川大学副教授黄国武作了题为“共同富裕背景下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发展研究”的发言。他指出,中国医疗保障呈现出基本多层的特点,而基本多层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人民全方位全周期健康需要,因此,要推动医疗保障由基本多层向多元多层转型,明确各层的边界、强化基本医保的保障功能,促进多层次横纵向协同融合、扩展多层次长度与宽度。
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王超群作了题为“谁没有参保?中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的人群特征分析”的发言。他指出,目前中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未参保人群的绝对规模庞大,征缴政策执行能力、央地财政补助分担机制、个人定额缴费、凭户口参保、学校监督、信息获取能力等是主要影响因素,要多措并举以针对性促进居民医保未参保人员参保。
广东金融学院讲师陈亮作了题为“网络维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的发言。他指出,网络维权能够对居民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且在区域、户籍、年龄方面存在异质性。基于已验证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政府应增强公共服务回应能力、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居民电子信息素养以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安徽财经大学讲师周德水作了题为“公共卫生教育对流动人口健康不平等的影响”的发言。他指出,公共卫生教育能够缓解流动人口健康不平等,并且能通过促进流动人口的医疗可得性和可接近性缩小健康不平等程度,因此,应重视从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教育作为其健康素养提升的立足点,加快健全流动人口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助力消解流动人口健康不平等。
翟绍果主持会议
桂林医学院教授覃双凌作了题为“医保DRG付费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与医院收入关系”的发言。她指出,DRG付费下医疗服务价格调高不会增加医院收入,却加重了统筹地区内患者的就医负担,跨统筹区域就医行为则会同时增加医院收入与患者就医负担。未来调增医疗服务价格时应区别对待统筹地区内外就医患者、重计DRG权重并提高支付标准、加强DRG病组成本核算。
中国人民大学讲师李乐乐作了题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疗服务定价的影响”的发言。他指出,医保支付方式通过调整医疗费用结构和医保补偿费用政策、促进医疗服务信息公开、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等机制实现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轻患者就医负担的目标,使医疗服务定价机制相对更加合理,缓解了医疗服务定价的困境。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助理教授于淼作了题为“中医按病种分值付费政策效果分析”的发言。他指出,探索实施中医病种按病种分值付费过程中,应逐步规范和开放中医病案首页信息、开发中医病种管理信息系统、逐步探索中医病种总额预算管理、建立更完善的中医病案填报规范。
天津财经大学教授焦培欣作了题为“破解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瓶颈’问题的思考——基于不同层级医疗机构职能考核视角”的发言。她指出,我国分级诊疗存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服务内容重叠错位、服务监管无抓手、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差、缺乏患者诊疗信息共享平台等问题,为此要明确划分三级医疗机构的职能和考核认定条件、建立转诊患者诊疗服务的信息平台和分级诊疗的考核监管机制。
浙江财经大学教授戴卫东作了题为“长期护理保险成本与筹资费率——以浙江省为例”的发言。他指出,对浙江省长护险试点政策待遇及覆盖范围的测算表明,从以最低待遇额覆盖重度失能老年人到以高待遇额覆盖轻度、中度、重度失能老人,2021年至2050年费率增幅将从0.18%提高至2.01%。在浙江省当前试点政策实际筹资标准下,长护险基金将会于2025至2029年出现财政危机,且资金缺口将持续扩大。
西安交通大学助理教授万琳静作了题为“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发言。她指出,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高质量发展,服务系统尤为重要,要积极引进民间机构、区分福利机构和医疗机构,将服务逐步扩大到中重度失能老人,以最根本生活照料为主的同时兼顾预防、心理慰藉和医疗护理的功能,并逐步统一待遇支付政策。
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唐钰作了题为“失业保险待遇的再就业效应——基于一般均衡视角”的发言。他指出,失业保险待遇存在局部均衡影响且道德风险、缓解融资约束为重要驱动因素,低收入、大龄、男性等组别是溢出效应主要的受益对象,而一般均衡视角下,失业保险待遇不会对再就业造成影响,建议进一步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更好发挥失业保险的生活保障和逆向调节作用。
华东理工大学讲师谢强作了题为“失业保险、流动性约束及生活保障——基于家户消费视角”的发言。他指出,失业保险金的提高能够显著增加失业者的家庭总消费,相比低流动性约束群体,高流动性约束群体中失业保险的消费改善效应尤为明显,同时,失业金的提升还可以显著改善家庭的消费结构,提高具有长期回报的健康及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