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会介绍 学会动态 社保资讯 学术园地 法与政策 会员专区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学术会议专区

年度会议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2015年 首届全国社会保障青年学者论坛首页>专题消息>学术会议专区>年度会议>2015年

王东进:把教学当学问做 把学问当事业做

发布时间:2015-08-14 浏览:114次

把教学当学问做 把学问当事业做

——在第一次全国社保青年学者论坛上的发言

王东进

(2015年7月18日)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郑功成教授要我来和各位青年学者谈谈如何治学,真是给我出了一个大难题。如此“高大上”的课题,像我这样昏聩老朽之人怎敢涉足。盛情难却,只好以野狐参禅的方式,诚惶诚恐的心情,谈一些陈词冗见,供各位参酌。

郑教授说这个座谈没有主题,也没有范围。的确,世上学问浩如烟海、泱泱无涯。古往今来,有关“治学之道”的高论隽语难以车装船载,设定一个主题也实在难。鉴于各位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研究社会保障的青年学者,我自拟了一个题目:《把教学当学问做,把学问当事业做》

中国是一个具有尊师重教传统的国家,老师位居“五达尊”——天地君亲师。我本人对教师这个职业一直心怀敬畏,也常为未能从事这个职业、未能享受桃李满天下的幸福而抱憾不已。因为,在一切人际关系中,最纯真、最长久的关系莫过于师生关系。世上最平等的关系莫过于同学关系,它很少沾染功名利禄的俗气,不管你官大官小、钱多钱少,同学永远是同学,在同学之间永恒的法则就是“序齿不序爵”(任彦申《从清华到未名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前几天逝去的成思危先生说过:“经济只能保证今天,科技保证明天,教育才能保证后天”。国家对大学、对大学的老师更是寄予厚望。当今的世界,大学的功能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知识经济把大学推向了社会舞台的中心位置,使大学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或助推器。在今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脱离社会的大学,还是脱离大学的社会,都是注定没有前途的。因此,我们不可“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而自轻自贱,相反要充分认识自己(大学)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不断开拓与全面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功能,使我们的大学真正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传播先进文化的窗口、知识创新的前沿、推动科研成果转让的基地、中外文化交流的基地、社会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作为在大学任教的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可谓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可有丝毫的小视与懈怠。正如曾子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亦如老子所言应“虚其心,实其腹”。潜心治学,锐意进取,敢于面对,勇于担当。总书记要求人民教师要做到“四有”。这是党和人民的厚望,也是很高的要求。大学之所以称大学,不是因为有高楼大厦,而是因为英才荟萃,有大师执鞭。大学对老师的要求甚高,不但是“师高弟子强”,而且师德师风决定校风,校风又影响世风。所以我的母校北师大的校训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木铎金声,方能引领时代潮流,培养出灿若星辰的栋梁之材。

希望青年把教学当学问做,而不能只当作一项谋生的手段、一份 “教书只为稻粱谋”的差事。特别是大家又都是从事社会保障的教学和研究,这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一项宏伟浩繁的工程。做学问不是为学问而学问,也不是“学而优则仕”,而是要当作事业做。什么是事业?先贤有言,“举而措之天下者谓之事业”,即为天下人谋利益的举措就是事业。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一项基本的经济社会制度,是关乎民生、惠及全民的制度,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大家有幸从事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就是在从事推进“四个全面”的伟大事业,就是在从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事业。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要当先生,先要当好学生”。列宁在谈到青年团的任务时也曾经说过,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箴言:学习、学习、再学习。因此,对于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来说,一方面要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学习充电,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无论叫治学也好,还是叫做学问也罢,其核心要义都是相同的,就是要好好学习。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不仅小孩子如此,成年人亦如此。古人讲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毛泽东同志曾不无幽默地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因此,我们每个人特别是青年学者一定要重视学习、自觉学习、学会学习、刻苦学习、终身学习

重视学习

一是人非生而知之,皆学而知之。所谓“天纵之才”,不过神话而已。

二是使命在身,责任在肩,非重视学习不可。历史使命、社会责任、时代要求使然,否则难当此任,就会辜负了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望。

士,也就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是什么呢?

宋代大儒张载的名言,流传千古:即“四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真可谓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胸襟、大抱负。

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一大批善于治国理政的人才,而人才只能通过培养学习才能炼成。

四是重视学习就要重视读书。读书不能涵盖学习,但学习离不开读书。一个不爱读书的人成不了现代治国之才,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不可能成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民族。

有人可能发问,刘邦、项羽都不读书,不也称王称霸了吗?有诗为证,“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须知,他们虽然不怎么读书,但总也离不开读书人如萧何、张良、项伯等给其出谋划策。

重视读书也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远的不说(如孔门传道、孟母三迁等),自从宋朝汪洙那首“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劝学诗”问世后,中华民族的文脉中读书都被当成盛事,诸如“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行善;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等箴言隽语,不仅在庙堂之上,而且也传及草野之间。虽然也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类不大正经的诱惑之语,但总体上还是传播正能量、鼓励用功读书的。在不胜枚举的劝读箴言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这和林语堂先生所说的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灵性有相似的寓意。关键在善读。书不在多少,关键在管用(邓小平语)。读书也要吃主食,把几本基本的经典的书读明白想透彻,把基本功练好,把地基打牢。所谓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只是赞语,连神明也做不到。如果死读书、读死书,读一大堆书,肚子成了杂货铺,读来读去把自己读丢了,或成了书呆子,“百无一用是书生”,指的就是这种人,也就是卢梭说的“书读的太多,反而会造成一些自以为是的无知之徒”。

五是重视学习,就要重视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就是有连绵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之所以能延续几千年不断,自有其道理和内在逻辑(梁漱溟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也叫文脉)和灵魂。现在提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还应该强调文化自信。现在有些人就缺乏这种自信,什么都是带“洋味”的好。君不见满街的洋名广告,(从店铺到楼盘,从服装到食品)。学外语是好事,便于国际交流、文化传播,但成为提升“身份”、“卖弄才华”的包装也就变味了,甚至有些无聊了。君不见一些人常在讲话或文章中甩出几句洋文(其实并不精准更无必要,很有些“山寨”味),还要加上一句“这句话不知中文该如何解释”。(可举“面对面”、“董事局主席”等亲身经历的例子)。什么是文化?先贤说,就是“以文化成天下”。今有学者说,“文化就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而中国文化(国学)的最大特点和意义,就是着重解决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问题的。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毛主席在延安时期就痛批洋八股,说他们数典忘祖,言必称希腊,对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毛主席在谈到建设新民主义文化时强调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研究,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主流的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儒家,(南怀瑾关于“粮店”、“药店”与“百货店”之区分)。孔子认为“儒”(人需要)是综合能力,既重书本知识又重社会担当。董仲舒之所以了不起,就是奠定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上,我们的确走过一段曲折的路。“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是对的,但打倒“孔家店”,出手就有点重了,过头了。发展到“文革”砸孔庙,批林批孔,就更加荒唐和无稽了。毛泽东对孔夫子的看法也有些变化莫测。有诗为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要商量。祖龙犹在,“十批”不是好文章。千年都行秦政,孔学名高实秕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请看,在这里孔学又成无用的“秕糠”。这些不能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伤害,无疑伤害了民族的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

大家可以高兴地看到,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十分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诸如“治大国如烹小鲜”(要小心谨慎,不可视之易、举措急,更不要来回折腾)。出现了“国学热”、“孔子学院热”。对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传承,不在形式而在内涵,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可能比大轰大嗡的热闹要更实际更长久。

六是重视学习,就要融会贯通文史哲法经,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的人更应如此。根据我之拙见与感悟,胡诌一则顺口溜:“文史哲法经,五学连着筋。果能融会通,研表如有神”。很可能词不达意,聊供一哂。

自觉学习

有了对学习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就会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有着内在的逻辑。

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性,一种爱好,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那种强制性、灌输式、大轰大嗡运动式的学习方式看起来热热闹闹,很有些大妈们跳广场舞的味道,只能是形式的、外在的、皮毛的,常常是“雨过地皮湿”,甚至是“鸭子浮水——不湿毛”,难以内化为体内的营养之素。知识文化是要经过心灵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血脉和人生智慧。

有了自觉就有了兴趣,也就感到快乐,甚至是一种享受。有了读书学习的自觉性就会“不用扬鞭自奋蹄”了。正如孔子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有三个最高境界: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仁”;做事的最高境界是“权”(权重、权衡、权变,“经”即原则不变、方法灵活,有经有权,谓之中庸);治学的最高境界是“乐”

学会学习

会学习不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且是有没有治学之道和有没有治学能力的问题。讲治学之道。“道”这个字头在上,脚在下,是有路径可走、有规律可循的。

1. 学习是一种能力,而且是第一的、本源的能力。其他的各种能力都是由学习能力派生出来的(王蒙语)。

2.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会学”,形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一种能力,一种看家本领,则受益无穷。学习要把基础知识夯扎实,把基本功练好。当前社会保障领域之所以异论迭出、乱象丛生,问题主要出在“四识”上,即社会保障方面的基本知识未能普及,社会保障意识不强,一些人罔顾社会保障的常识,因而难以形成共识,把常识当高端争论不休。

3. 要把学习与思考、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思考的过程既是消化吸收的过程(文化的关键是化,以文化成天下),又是“参禅悟道”的过程,再创造的过程。

4. 国学大师王国维讲,做学问有三重境界,大家都耳熟能详,时贤也常加引用。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选准目标),这是第一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既定的目标路上辛勤付出,笃行不怠,无怨无悔),这是第二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求得真知,或者“顿悟”,实现目标后的喜悦与孔子讲的“乐”相契合),这是第三境界。

5. 要用创造性的思维去学习。正如太史公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说:吾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和“通”是为了“成一家之言”。古人讲“三不朽”,就是指立德、立功、立言。常言说,“书生报国以言为先”。今天讲建言献策。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教学的“书生”成就大小,不在你是否著作等身,主要看你的学问是否经世致用,有多少“兴邦之言”进入了决策领域,转化成了改革举措、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管理办法。建言是项技术活,不但要有真知灼见,更要有责任担当意识,既要敢言,又要善言、慎言。“敢言只是个性,会言才是本事”。语云“心正出良谋”,心术不正,只会出馊主意。所以,要把知识分子的良心与良知、良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言当其时、言当其宜、言当其用,被接受、采纳,派上用场。

6. 会学习,还要以问题为导向,善于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过去有一句话叫“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我认为不要因人废言。学问学问,不但要学,而且要问,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复旦大学的校训就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部《论语》,基本上都是孔子与弟子的问答录,这是孔子教学的特点。有句话叫,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还有一句叫,能提出问题,有时候比解决问题还重要。能提出问题就意味着问题有解决的希望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不重视问题,就是不倾听时代的声音,终归被时代所嘲弄(马克思语)。

7. 要特别注重和善于向社会、实践学习。社会科学者要以社会为课堂。“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走出书斋接地气,不了解世风民情,是做不好学问、写不好文章的。要坚持知行合一、实践第一的观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诗)。

刻苦学习

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问不可能唾手可得。虽不必效法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自虐做法,也得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刻苦精神。

1. 大家耳熟能详的劝学之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强调的就是一个“勤”字和一个“苦”字,“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同样),但这个苦中有甜,苦中有乐。

2. 刻苦学习就得静下心、沉下气。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千古传颂。“静者思多妙”。心浮气躁、浅尝辄止,是做不了学问的。人大的老校长吴玉章先生说过“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做半句空”。也是讲的要静心学习,要沉得住气,要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为什么不能有“半句空”呢?“文章乃经国之大事”(曹丕语),“文以载道”(韩愈语)。而现在的文章“假大空”者不少,追求形式,作表面文章的也不少。有真货色的不多。有位教授说,《老子》、《庄子》、《论语》这些国学经典,如果参加今天的大学评审,初审就会被审掉,因为不合论文体例,不符合“学术规范”,也没有参考文献和注释,不是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这不啻是对时弊的针砭与嘲讽。

3.要静下心来刻苦学习得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性和定力。正如杨绛先生在《走在人生边上》一书中所说的:当今之世,“上帝已经下岗,财神爷当道了”。人世间成了争权夺利的“名利场”,人生中的灵性良心,迷蒙在烟雨云雾间,头脑的智力越强,愈会自欺欺人。信仰和迷信,划上了等号。现在的大学不再是清静之地、世外桃源了。很难做到“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只能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用句时尚的话说叫做“包容性发展”。但不能罔顾目标和底线,不能离开本位、本份、本职,这就需要内心有定力。

终身学习

既然是把学问当事业做,就是说要为伟大的事业奋斗终身,因而也就要终身学习。

在老一辈革命家中,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陈云同志等堪称终身学习的楷模,真正做到了“学到老活到老,活到老学到老”。也像《荀子·大略》中说的“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毛泽东主席临终前两小时还在看书学习,对许多经典不知读了多少遍。一般人真是难以望其项背。

顺便说一下“研究”这个词,“研”是把石头凿开,“究”是九次深入穴中,就是反复学习、琢磨,才能有所悟有所得。有学者说过读《资本论》的体会,读一遍莫名其妙,读两遍有点开窍,读三遍品出味道,这或许能从中得到许多启示。

每位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一定要清醒认识到自己知识的有限性。专家是深家,但也是“窄家”(李零语)。一般知识面较窄,涉猎有限,古训说“学而然后知不足”。古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一生追求智慧,当别人问他时,他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也是个“实其腹”、又“虚其心”的典范。

我很崇尚已故著名的教育家、医学家裘法祖的名言,“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让我们以永不知足、永不停止的态度去做学问、干事业。只要这样做,“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决心和自信。

以上东拉西扯地讲了一通,很可能言不及义。不妥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0955853       联系人:杨老师
邮箱:caoss_org@163.com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0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