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会介绍 学会动态 社保资讯 学术园地 法与政策 会员专区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首页>专题消息>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

“新冠疫情暴发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发布时间:2021-12-28 来源:新闻中心 浏览:272次

会议现场

2021年11月27-28日,经教育部审批,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与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上海代表处联合主办,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具体承办的“新冠疫情暴发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学术研讨会采取现场与线上参会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西华大学等多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部分高校研究生等90余人出席了会议。

René BORMANN丁纯、周弘致辞,鲁全主持开幕式

本次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鲁全主持。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René BORMANN,我会世界社保分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丁纯,我会副会长、世界社会保障研究分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部主任周弘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

艾伯特基金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René BORMANN指出,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产生了巨大影响,社保体系要适应疫情发展,防患于未然,充分考虑各种挑战。他还指出,中德两国应对疫情策略不尽相同,期待通过本次会议对两国抗疫经验、社保应对及面临的问题挑战进行交流。

我会世界社保分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丁纯表示,新冠疫情的暴发对经济、社会事务与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受到冲击。他认为,尽管各国采取多样的新冠疫情防控策略,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仍有诸多不足之处,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如何应对新冠疫情的挑战、进而保持其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值得思考。他还表示,社会保障体系的未来发展格外引人关注。上述议题均值得中外学者进行深入研讨,期待中外学者能够借助本次研讨会相互交流切磋。

我会副会长、世界社保分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院国际学部主任周弘指出,在疫情仍然严重的条件下,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跨国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机会难得。她还认为,因国情不同,各国应对疫情的策略也有异同,中德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经验,碰撞出良好的治国理政火花。她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共同富裕”的内容也是社保研究讨论的议题之一,期待与会中外专家学者的解读,希望双方充分交流、沟通。

27日下午的会议分为“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事务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和“新冠肺炎疫情缓解策略的成功与不足”两个板块。

板块1主题为“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事务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会议由我会世界社保分会副会长、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郑春荣主持。

刘涛Alexander Herzog-Stein发言,郑春荣主持板块1

会世界社保分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刘涛作了题为“新冠疫情时期劳动市场及失业保险的特殊政策:危机时期的大国社会政策”的发言。他表示,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疫情不仅是流行病学事件也是社会政治事件,对现有秩序提出了诸多挑战,需要采用有效社会应对。他指出,美国、中国、德国、印度等国家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表明,女性受到疫情冲击影响相对更大,而在工业化大国及新兴大国的失业保险作用显著,各国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美国联邦政府的特殊失业保险计划及项目、中国的职员远程培训。他表示,在后疫情时代,工作数字化的大潮不可阻挡,零工就业、众包就业、云就业将会成为未来的大趋势,而社会保障则将呈现缴费型与非缴费型待遇综合、无条件基本收入与无条件基本公共服务结合的趋势。

汉斯·伯克勒基金会宏观经济与商业周期研究所(IMK)“宏观经济基础研究,劳动力市场”单位负责人Alexander Herzog-Stein作了题为“冠状病毒对德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对劳动力市场的挑战”的发言。他表示,德国的新冠疫情终结了数十年的长期繁荣并造成诸多困境。在第一波新冠危机中,短工保留了200万的工作岗位,政府的扶持和救助共同帮助德国的劳动力市场比较平稳地度过了疫情冲击,但是德国仍然面临着第四波疫情的挑战。他还表示,新冠疫情揭示了社会确保就业方面的漏洞,如自由职业者和低薪工作者如何履行失业保险的投保义务。他指出,新冠危机之外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如气候变化、人口结构变化等,中等教育程度的人在未来经济转型中能否受益社会保障体系十分重要。

板块2主题为“新冠肺炎疫情缓解策略的成功与不足”。会议由我会世界社保分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教师王贞主持。

Toralf PUSCH、林卡发言,王贞主持板块2

汉斯·伯克勒基金会经济和社会科学研究所(WSI)劳动力市场分析股负责人Dr. Toralf PUSCH作了题为“冠状病毒危机中的短时工作和其他措施”的发言。他提出,由于新冠疫情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预测可能在2022年第一季度,德国经济也无法恢复到以前的水平。他认为,劳动力市场的调控框架条件在新冠疫情期间起到了较大作用,如,疫情期间德国出台了企业雇员有10%为短工即可申请津贴与退税的特殊规定。他指出,德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减税政策与负利率政策、购买长期国债等支持经济发展的措施,但这些措施仍存在不足之处,如低薪雇员拿到的短工津贴非常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困境。他表示,尽管德国经济有所下滑,但劳动力市场还是承受住了疫情的考验。短时工作制为自由职业者提供了援助计划。解雇保护机制、劳资协议、工作时间账户等其他规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德国政府仍需要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扶持经济措施。

会世界社保分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林卡作了题为“社会隔离的四种模式及其在国际比较中的政策含义”的发言。基于不同模式与不同国家的比较分析,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各个国家应在公共卫生方面团结一致,继续坚持抗疫。二是各国政府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更可持续的方法,推动经济复苏。三是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能会面临通胀压力,是不可持续的。四是复工复产中,各国要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共同应对挑战,使全球人民的生活回归正常。在一个稳定和平的秩序下,国际市场的良好运行对所有合作伙伴的未来都有利。

在讨论环节中,我会世界社保分会副会长、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吕学静,世界社保分会秘书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浚,世界社保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彭姝祎,世界社保分会理事、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杨解朴,同济大学讲师朱宇方等学者围绕上述主题向各发言人进行提问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René BORMANN为会议作了小结。

28日下午会议分为“新冠肺炎疫情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稳定性”与“社会保障体系的未来”两个板块,聚焦新冠疫情对社会保障政策短、中、长期的影响以及未来社保制度面临的问题与前景展望。

板块3主题为“新冠肺炎疫情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稳定性”。会议由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黑森州办公室主任Severin SCHMIDT主持并作总结。

金维刚Anita Tiefensee发言Severin SCHMIDT主持板块3

我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金维刚作了题为“新冠疫情对中国社会保障的影响与对策”的发言。他指出,疫情对社会保障的影响主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批企业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缴纳社会保险费困难较大;二是部分群体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且面临生活困难;三是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失衡,2020年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比上年同期降低约21.3%,基金累计结存比上年减少8107亿元。他还指出,我国应对疫情采取的社会保障政策包括减免企业缴纳社会保险缴费、加大稳岗返还力度、加大对失业人员生活保障力度以及加大财政补助和中央调剂力度等四个方面。他认为,就业与社会保障领域制定的有关政策措施在促进企业复工复产与经济发展、稳定就业局势、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大幅度减轻企业人工成本负担、有力地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有利于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国民经济逐步复苏并实现正增长。

德国柏林联邦应用科学大学教授Anita Tiefensee作了题为“德国的法定养老保险——中期保障措施”的发言。她表示,德国2020年养老保险收入比预计减少约40亿欧元,收入下降主要缘于缴纳养老保险的雇员人数减少、领取短工津贴人数的大幅增加和延期缴付数量的上升,考虑到德国的人口结构,在雇员缴费率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养老金支出将大幅增加。她指出,疫情给法定养老投保人主要影响表现为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提高与雇员的缴费率维持不变但养老权利略有下降两个方面。她建议,短期措施应包括保留短工津贴与重新引入赔偿因素,中期措施应包括扩大可储备金的规模、提高联邦补贴金额、通过继续教育进行投资。她强调,德国一直非常重视继续教育,在危机时期,具有良好教育和技能资质的人群,抗危机能力更强。

板块4主题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未来。会议由艾伯特基金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René BORMANN主持。

Hans-R. HARTWEG熊跃根发言

莱茵-美因应用科技大学教授Hans-R. HARTWEG作了题为“新冠疫情下的社会保障政策的发展、挑战和政策建议”的发言。他指出,德国在疫苗接种率方面落后于中国,虽然德国疫苗数量足够,但是完全接种率(第二针接种完全)比中国低。他还指出,德国法定医疗保险遵循现收现付体系,法定医疗保险的福利支出是医院、药品和医生占比较重,预计将来这三个方面的支出还会继续增加,可能导致其他方面支出的减少。他认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必须聚焦与医疗相关的长期影响,增加健康经济学方面有关激励措施和行为方式的研究,思考疫情给原本就不充足的资源(医生以及护理人员)带来的沉重负担,未来需要把福利支出转移到与医院就诊相关远程诊断上,使之成为数字化进程的孵化器。

我会世界社保分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熊跃根作了题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未来:中国与德国”的发言。他表示,疫情深刻影响了社保制度的未来发展,新冠背景下,“不稳定就业”已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成一种新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形态,其经济、社会、政治后果的跨国比较研究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寻求工作稳定和社会保障制度依附的特点,二是年轻群体受到“生活世界商品化”的影响产生的消费冲动势不可挡。他认为,美国更加相信市场的力量,欧洲是强调平等与社会团结的福利国家体制,中国作为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社保制度无疑要兼顾效率、平等与社会稳定的大局,德国在社会保险方面的政策改革(尤其是如何平衡互惠与团结)和绿色环保经验都值得中国借鉴学习。

  在讨论环节中,我会常务理事、世界社保分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仇雨临,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长、研究员钱运春,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余央央等参会者纷纷就会议主题向发言嘉宾提问,双方交流探讨,气氛十分热烈。

会议闭幕式由我会世界社保分会理事、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教授沈可主持。我会副会长、世界社保分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部主任周弘作学术总结,高度评价了与会中德专家的发言、提问与互动。她指出,新冠疫情持续不绝对中国和德国包括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经济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对冲击的感同身受与经验互鉴体现了人类命运与共。她认为,中德有不少共同点,如受到冲击严重的往往是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险收支受到疫情冲击出现失衡的条件下仍担负起稳定社会的责任等。她表示,中德的应对策略各有不同,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了“免、减、缓、返、补”等政策,德国则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短时工作制度”。她强调,疫情冲击下,社保制度的稳定和强化也不仅要靠社保制度本身,还需要采取组织有效的“返岗就业”在内的其他劳动力市场措施及其他公共卫生领域措施。对于失业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各国都采取了就业帮扶措施,欧盟及其成员国、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均在共同努力,赖以实现增长与繁荣的基本制度要维持并更加强大,才可以应对疫情常态化或其他危机带来的挑战。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0955853       联系人:杨老师
邮箱:caoss_org@163.com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07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