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2023年2月19日,在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社会保障评论》编辑部协办的2023年度社会保障理论务虚会之综合分会场上,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28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言。上午的会议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席恒和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郭林主持,下午的会议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林义和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教授张翔主持。
席恒主持会议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作了题为“互联网慈善公益的运行机制及其治理”的发言。他指出,中国是应用互联网技术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数字公益的发展也较为迅速,互联网企业在不同领域从事着慈善公益事业,数字公益活动只有与财富分配制度有机配合才能更好地缩小社会差距,互联网企业也应注重在产品研发中融入慈善公益理念。
江西财经大学教授李春根作了题为“社保制度改革应更加重视人口规模与结构问题”的发言。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是社会保障制度系统谋划、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面向未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当更加重视人口规模和老龄化、少子化、流动化等人口结构变动特征对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基金管理、经办服务等方面的影响。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胡秋明作了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自主知识体系的社会保障理论创新”的发言。他指出,具有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国社会保障理论创新只能植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实践中,社会保障学界需要摆脱以西方知识体系为中心的研究范式,树立社会保障理论创新的问题意识,强化系统观念和系统哲学的方法论,重视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协同的系统研究。
西北大学教授翟绍果作了题为“全民共享、均衡可及、梯度渐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的发言。他指出,共享富裕、双重富裕、逐步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新内涵,人民性、全面性、渐进性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走向共同富裕需要以建设全民共享、均衡可及、梯度渐进的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多样化。
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李全利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动员的逻辑关系研究”的发言。他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引领的百年巨变中,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民生工程重要的动员工具,赋权了新的社会动员理念、丰富了社会动员的内容体系、改变了社会动员的方式、提升了社会动员的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安全保障和精神支持,在获取人民群众支持与实现人民利益行动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浙江大学副教授杨一心作了题为“社会保障赋能共同富裕的逻辑与展望”的发言。他指出,共同富裕型社会保障体系应是建立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上,旨在推动人人享有更高质量的全生命周期保障,保障更加充分、政策更加协调、发展更加均衡、运行更加稳健的复合型社会保障体系,未来应通过构建主动适应机制、需求匹配机制、多跨协同机制、资源优配机制加以优化。
华中科技大学讲师王滢淇作了题为“日本式福祉国家对我国共同富裕的启示——从‘一亿中产’到‘格差社会’”的发言。她指出,共同富裕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和不断调试的目标,日本对我国的启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如何在“增长型社会”下实现共同富裕,第二个阶段是当国家进入“成熟型社会”后,在共同富裕的成果面临新挑战时如何走出困境、维护共同富裕的成果。
郭林主持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栗燕杰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保障法治化”的发言。他指出,社会保障改革面临公众权益诉求空前勃兴、社会风险矛盾传导、改革与法治不够平衡、治理压力逐步凸显、信息传播便捷实时化等新挑战,未来应加速立法和法律修改,加强对重大政策的解读,对制度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公开与反馈,发挥好司法裁判功能。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娄宇作了题为“论作为社会保障基本原则的安全规范”的发言。他指出,安全规范是社会保障的守门式、防御性原则,指向的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法治化实施路径,社会保障需要在法治轨道上稳妥有序地运转,实现安全;同时也需要法治提供有章可循、有理可依的制度达到规范,以此为全体人民提供可预期的保障,实现长远发展。
中国矿业大学讲师刘丹作了题为“以健全的社会保障法治体系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发言。她指出,健全的社会保障法治体系是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化国家实现的重要标志,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加快推进社会保障法治体系构建应成为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和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必然要求。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张熠作了题为“人口负增长时代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政策”的发言。他指出,中国人口发展具有人口素质提升较快、实际退休年龄低和起始工作年龄不断推迟、人口集聚和区域老龄化现象突出、居民储蓄率高和家庭分工独特等非典型特征,要关注非典型特征对劳动时间投入、老龄人力资源利用、经济内生发展动力、区域协调发展等产生的影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单大圣作了题为“新时代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优化与完善”的发言。他指出,社会保障事务管理是保证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有效实施、增强人民获得感的重要渠道,改善社会保障管理既要在硬件投入、人员素质能力、技术运用、激励约束等方面下功夫,也要在职能配备、机构设置、结构优化等体制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
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范昕作了题为“推动儿童照顾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的发言。她指出,儿童照顾是人类社会再生产的重要活动,关系着儿童、家庭和整个社会的福祉和发展,应充分认识到儿童照顾政策体系构建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其纳入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之中。
江西财经大学讲师刘辉作了题为“社保缴费能提升企业生产率吗?兼与补充保险的生产率效应比较”的发言。他指出,企业社会保险缴费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影响机制主要在于促使企业增加员工工资福利水平和人力资本投入等来提升企业生产率,企业为员工提供的补充养老保险缴费相较于社会保险缴费更具生产率效应。
林义主持会议
北京大学教授刘继同作了题为“社会政治化与政治福利化:全球化时代中国版现代社会主义福利国家制度化目标、过程与原理”的发言。他指出,中国处在高度全球化的时代,国际竞争根本在于国家制度的竞争,中国发展路径、制度环境、历史文化与其他国家具有显著差异,中国的福利理论应当跳出西方话语体系,创造中国化、现代化制度文明的学派和理论。
厦门大学教授杨方方作了题为“社会保障的力量传导与质量提升”的发言。她指出,现有研究未能清晰呈现社会保障力量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导致扭曲社会保障力量的“福利病”论调,而高质量社会保障能够为人力资源成长和发展提供隐秘而坚实的精神支点,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应以增强心理能量和精神意涵为指向,让社会保障成为唤起精神力量的“火苗”、孕育精神力量的平台和通向先进理念的认知接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瑜作了题为“社会保险扩面:何能与何为”的发言。她指出,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医疗和养老保险的参与逐渐对个体地位认同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商业医疗与养老保险的参与也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应当继续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逐渐消解社会保险制度固化社会分层的问题,改善民众的地位认知并提升获得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杨思斌作了题为“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险权益保障”的发言。他指出,社会保险是增强国民福祉、助力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安排,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人员理应享有社会保险权益,而社会保险制度存在制度缺失和不适应性,亟需赋予社会保险制度新内涵,增强社会保险制度的包容性,创新经办机制,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便捷服务。
广东工业大学讲师陈泳欣作了题为“共同富裕背景下新业态从业者权益保障路径研究——基于网约配送员群体的分析”的发言。她指出,我国新业态蓬勃发展、新业态从业者数量快速增长,然而新业态从业者的权益保障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基于共同富裕的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内容特征,建议通过构建博弈型、预防型、关怀型权益保障夯实新业态从业者社会保护体系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浚作了题为“就业、劳动力市场与社会保障政策的关联:欧洲经验”的书面发言。她指出,非常规就业的增长是充分就业在欧洲终结的结果之一,与欧洲国家应对就业问题的社会政策改革紧密相关,欧洲大陆国家尤甚,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欧洲应对新冠危机的举措优先保护常规就业,进一步强化了核心和边缘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分化。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副教授王国洪作了题为“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待遇水平间的协调机制”的发言。他指出,我国与低收入群体相关联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识别不够精准、资金来源错位、待遇标准的确定缺乏科学性、最低生活保障与最低工资之间的梯度不合理等问题,亟需进行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待遇标准的确定及协调机制改良。
张翔主持会议
湖南大学讲师杨晶作了题为“中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问题与改革进路”的发言。他指出,现阶段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一支柱面临严峻的不可持续发展压力,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发展动力不足,改革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坚持补短板、建机制和整体性治理的理念,优化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框架,强化整体性统筹、全覆盖、协同发展的社会保障治理机制,促成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目标。
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陈斌作了题为“共同富裕视角下中国网络慈善的治理路径研究——以网络筹款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例”的发言。他指出,在网络筹款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是核心问题,并已成为引发筹款风险并影响慈善组织与互联网筹款平台公信力的主要因素,明确不同阶段信息不对称的症结与治理路径,有利于实现网络募捐有效治理,促进网络慈善健康有序发展。
中山大学副教授张潮作了题为“传统家庭互动对网络慈善捐赠的影响研究”的发言。他指出,在数字化公益慈善转型的“技术”浪潮下,传统的家庭角色示范和行为控制这两类家庭互动方式都会对“数字原住民”这一代青年群体的网络慈善捐赠参与以及深入程度产生结构性影响,这种影响在“平等行动型”的家庭互动微观机制中更加有效。
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李德健作了题为“共同富裕时代慈善财产的近似原则保护:制度反思与路径完善”的发言。他指出,在本土制度建构中,启动条件限缩、适用程序模糊与解释要求宽泛的现有路径并未有效发挥近似原则的潜在功能,反而引发慈善的民间与公益双重属性受损或冲突,严重制约了慈善财产规模增长与有效利用,未来可考虑拓展适用类型与启动事由并适当限制排除机制,明确约束政府监管权限,分层确立近似解释要求,从而助力第三次分配事业高质量发展。
辽宁大学讲师杜芳雨作了题为“人口流动、社会资本‘损失’与养老慈善结构优化”的发言。她指出,我国的养老慈善具有明显的亲缘社会特征,相较于纽带型社会资本,地缘社会资本的养老慈善回馈作用最强,但纽带型社会资本易受人口流动因素的影响,人口流动决策会减少养老慈善供给水平,慈善制度养老捐助水平主要受当地经济发展等宏观因素、个人收入水平等微观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存在社会信任感的正向调节作用。
西安交通大学助理教授章芬作了题为“三次分配助力共同富裕:企业持续慈善捐赠实现机理研究”的发言。她指出,企业慈善捐赠作为公益慈善捐赠的主体,若企业慈善捐赠能够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能够构建“捐赠回馈社会——增强组织韧性——持续进行捐赠”的良性循环,则能够促进企业的持续捐赠行为,进而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张书博作了题为“住房公积金与共同富裕:一个基于俱乐部理论的‘正弦曲线’假说”的发言。他指出,在当前房价水平下,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发挥着正向再分配功能,其制度潜力还未得到完全释放,增强缴存强制性、提高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与贷款利率有助于社会再分配效应的改善,但当制度发挥逆向再分配效应时,也会加剧其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