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会介绍

学会动态

社保资讯

学术园地

法与政策

会员专区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学会动态

学会动态

首页 >学会动态 > 学会动态

社会保障理论务虚会(2023)之养老保障分会场
信息来源:秘书处 时间:2023-02-22 浏览量:243

会议现场

20232月19日,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社会保障评论》编辑部协办的2023年度社会保障理论务虚会之养老保障分会场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辽宁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15位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言。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金维刚与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杨俊分别主持上、下半场会议,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林义作了总结发言。

金维刚主持会议上半场

浙江大学教授米红作了题为基于共富发展背景下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优化路径研究”的发言。他指出,老龄化和少子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基于对我国长期护理保险与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方案的分析,养老保险制度融合发展应为未来政策的创新路径。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继晔作了题为共同富裕视角下我国养老财富储备体系的完善”的发言。他指出,我国养老财富储备不足导致养老保险可持续性低,而养老财富储备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未来应建立四大养老财富储备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路锦非作了题为“我国养老金体系三支柱的科学定位与衔接”的发言。她指出,我国养老金三支柱存在覆盖人数不平衡、制度与待遇不公平、保障程度差异大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养老金三支柱的科学定位与衔接。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杨俊作了题为对城乡养老金待遇差距的研究”的发言。他指出,我国养老金在宏、微观层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未来应统一各地区的待遇确定方式,尽快缩小地区间以及居民养老金和职工养老金间的待遇差距。

浙江大学教授张翔作了题为“基于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零支柱’促进共同富裕”的发言。他指出,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待遇领取要与缴费参保脱钩,加快提高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水平直至达到全国农村低保标准,进而挂钩农村低保标准以每年定期调整,建立正常调待机制。

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景鹏作了题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济效应及其政策设计”的发言。他指出,中国现在面临着人口快速老龄化和养老金体系可持续性较弱的挑战,通过降低缴费率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也会降低养老金的相对水平,而推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效应则相反。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白晨作了题为支柱联动:社会养老保险缴费率下降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建立的影响”的发言。他指出,相对于不受社会养老保险缴费率下降政策冲击的地区,该政策的推行使受政策冲击地区的企业年金计划覆盖率提高了16.51%

辽宁大学副教授陈洋作了题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适度缴费率模型创新及实证检验”的发言。他指出,城镇职工个人账户适度缴费率约为6.26%城乡居民个人账户适度缴费率约为7.03%延迟退休能为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个人账户缴费率提供1.49%和1.72%的下调空间。

杨俊主持会议下半场

首都师范大学讲师刘桂莲作了题为共同富裕目标下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现实难题与优化路径”的发言。她指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应通过提高参保质量、实现全国统筹、推进制度参数式调整和利用数字化转型健全管理服务体系等具体改革措施,以实现全面建成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目标任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师贺莉作了题为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低收入老年群体保障水平提升研究”的发言。她指出,加快补齐共同富裕的“短板”,应从提升低收入老年群体保障水平入手,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强化兜底保障功能,完善涉老服务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帮扶低收入老年群体等。

西安工程大学讲师田宋作了题为“共同富裕视角下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待遇计发机制优化研究”的发言。他指出,随着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收”的实现,科学合理的待遇确定方案成为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关键。他建议,以公民权利为核心的结构改革要优于以劳动贡献为核心的参量调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曾益作了题为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保费‘逐级上解’抑或‘直接划转’至中央专户?”的发言。他指出,在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进程中,应优先选择“直接划转”模式,并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地方政府保费征缴积极性。

四川大学副教授林熙作了题为“‘老有所为’如何可为:老龄劳动参与支持的制度比较”的发言。他指出,促进老龄劳动参与是国家和市场充分协同的系统工程。他建议,要激发雇主对老龄群体的招募留用意愿,推行灵活化的退休年龄政策调整。他强调,延迟退休政策推行过程中需审慎区分中西方劳动体制的根本差异,避免对政策效果的误判。

南开大学副教授朱荟作了题为从社会互动到国家战略:中国老年社会参与的新时代特色”的发言。她指出,中国老年社会参与对象及范畴呈现从局部到整体扩展,社会参与的长寿红利逐步显现。她强调,中国老年社会参与成为化解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可行模式,要纳入国家发展框架予以综合考量。

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胡晗作了题为积极老龄化框架下老年社会参与的模式及影响”的发言。她指出,要通过保护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权、丰富社会参与的方式和内容以及确保其社会义务的连续性来改善老年人的记忆力。

林义总结发言

我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林义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养老保障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他提出,社会保障还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推动社会保障的学科发展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他建议,青年学者要在某一具体领域长期深入研究,不能仅关注模型的应用,还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等视角研究社会保障问题。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0759号-1